跳至内容

不合时宜的中国经济规划:内需成为真问题?中国神话是“中国模式”的功劳?

聚焦经济和社会领域的规划,终究是否可以逃脱政治的反噬?

不合时宜的中国经济规划:内需成为真问题?中国神话是“中国模式”的功劳?
2022年7月1日,中国北京一家购物中心的大型电视屏幕,正在播放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香港的新闻。摄:Mark Schiefelbein/AP/达志影像

为什么了解“五年规划”很重要,就跟看“新闻联播”的理由一样。

在中国生活过的人就会知道,每天晚上7点,中国的电视台从央视到地方台,都会停止其他节目,统一转播央视一套“新闻联播”。普通观众可能会感到枯燥乏味,但是对于关心中国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人,“新闻联播”则被格外看重。在中国这样一个政策变迁对于经济发展有著至关重要的作用的国家,“新闻联播”代表了中国官方最权威的政策发声。换句话说,在新闻联播上领导讲话的“播出”,某种程度其实就是中国的一种“立法”过程。因而对于有的关注者而言,“新闻联播”甚至被认为没有一句被认为是多余,会在字里行间寻找方向或者“商机”。

相类似的,中国每五年推出的“五年规划”,继承自计划经济时代的“五年计划”。时至今日,“五年规划”依然深受执政者重视。习近平在2025年6月发表于《求是》杂志刊发的一篇文章称赞“五年规划”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重要政治优势。”

中国的整个体制就像一个巨大的“分形”。国家层面出台“十四五规划”后,地方甚至全国性的企业也会编织自己的“十四五规划”。“五年规划”就像“新闻联播”里的领导讲话一样,虽然不是法律,但却如同法律一般被贯彻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