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的獨立調查團,在今年九月正式把加沙戰爭定性為種族滅絕。即使放回近幾十年的歷史脈絡,即以色列對巴勒斯坦進行的長期殖民統治,以定居點、檢查站、監控技術等打壓宰制巴勒斯坦人的「日常」來說,這兩年仍屬巴勒斯坦人的人權新低點。十月初,哈馬斯在埃及會見美國和以色列代表後,承諾會停火和釋放所有人質,這兩年的戰事應該暫時告一段落。但不管局勢如何發展,巴勒斯坦人距真正的自由平安還有很遠很遠的距離。
在以巴衝突緩和的時間,或者我們更應該問的是,為何以色列政府數十年來對加沙的巴勒斯坦人進行種族隔離和無差別攻擊平民,除了基於抽象政治理想,追求在上帝應許地復國之外,會否有著其他更實際的政治經濟盤算?
在其著作《巴勒斯坦實驗場》(暫譯,原標題為The Palestine Laboratory),澳洲藉記者作家安東尼·洛文斯坦(Anthony Loewenstein) 認為殖民加沙是以色列有助販賣其國家研發的反恐國安軍用技術,如監控無人機、面部識別系統、種族隔離設施之類,且全國無數人都參與其中,這種全國軍工化亦是近兩年加沙人道災難的遠因之一。若不正視這重要的政治經濟結構,則即便內塔尼亞胡將來下台,以色列對巴勒斯坦的監控管理手段亦未必放鬆,巴人自治也成了遙遙無期之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