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一道門關上,另一道門打開了:同一個秋天,美國政府宣布將 H-1B 工作簽證申請費調高至 10 萬美元,中國則推出面向外籍青年科技人才的 「K字簽證」。兩項政策幾乎同時出現,似乎構成了中美在全球人才競逐中的鏡像對照:一邊強調收縮與內保,一邊展示開放與引進。都說科技業是美國的華人 vs. 中國的華人,當美國收緊H-1B政策而中國開放K簽,是否代表中國下了「搶人才」的決心?但誰的首選目的地會是中國?在這篇文章中,我們梳理了中國的「搶人才」史,也嘗試解答「K簽」到底能吸引誰去中國的問題。這也是端傳媒全新報道形式「端解讀」的第一篇:我們不只追問「發生了甚麼」,更關心「為何如此」——從政策脈絡、歷史延續到社會情緒,層層拆解那些看似複雜、實則關乎日常的現象。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希望讀者能透過端的解讀,看見更深的邏輯與脈絡。也歡迎閱讀關於美國收緊H1-B簽證政策的報道。
9月底,中國的互聯網上正在流行AI生成短片,而這一次的主角是站在中國工廠裡頭的印度人。鏡頭裡,擁擠的高鐵站中,南亞長相的人們排起長隊,背景聲音不斷重複:「中國推出K簽證了」。影片暗示的是南亞人排隊等著領K簽進入中國。評論區裡的網友直截了當:「中國正在變成下一個印拿大。」
「印拿大」是部分中國網民對加拿大的嘲諷。過去一年,印度人佔加拿大新移民總數的26.34%,遠超其它國家。中文互聯網上流傳着各類誇張敘事:印度人在加拿大「鑽政策漏洞、隨地大小便、亂扔垃圾」。這些充滿刻板印象的內容,如今被移植到對中國未來的想像中。對不少人而言,K簽的推出似乎意味著類似的情景即將在中國上演。
10月1日,中國正式推出一項為外籍青年科技人才設計的新簽證類別「K簽」,允許他們無需中國雇主邀請即可入境求職。官方稱此舉是「人才強國」戰略的延續,但出台時機恰逢青年失業率創新高、畢業生求職艱難之際。再加上微博上印度媒體對「中國版H-1B」的熱烈報道被大量轉發,網民的焦慮被迅速點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