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按:每一次消费选择都可以是一场博弈:价格的比拼、货品的质素,政治立场推动的支持或抵制、与劳工待遇或环保相关的道德考虑等等——凡此种种要如何取舍?消费不只是经济行为,也是反映价值观的具体行动。端传媒推出“消费的政治”专题,聚焦看不同地域的不同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以消费选择投出他们的一票,这些消费习惯又会怎样改变经济版图,塑造怎样的社会?首篇报导的主角,是在中国电商强攻浪潮中的香港人。在过去热炽的社运年代,黄蓝之争、抵制中资成为当时的恒常辩题,但在今天的香港政治氛围与低迷经济的现实中,这一切是否已烟消云散?立场各异的香港人,如何理解自己在日常衣食住行中的消费选择?
7月的平日下午,将军澳坑口南丰广场“菜鸟驿站”的自提点内,“拼多多”绿色包装的货件遍地,被堆叠高至天花板,堵塞大半个门口。员工忙著为十多个排队的顾客扫描取货二维码,又在货架爬上爬下取货。
从事发型屋工作的李小姐数天前来过,等了一个半小时。她看到人龙有一二百人,高峰时要待4小时才能取货。她跟朋友买了美甲用品、洗碗布、风扇等,全单几百元人民币,还有货件未到香港,“如果要排4个小时的话,就几个人轮流排队。”
“我这阵子才开始用拼多多。以前经常觉得货品(质素)监管没那么好,但前阵子香港免运费,便开始用。”她说。6月底,大陆电商拼多多和快递公司顺丰速递一度终止合作,令另一物流商“菜鸟”的自提点吃不消庞大货量,港九新界多个自提点瞬间大排长龙。仓库爆满,香港人网购的各种货品一时堆满商场和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