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中國電商攻港,香港人的錢怎麼花?「消費降級,無法對抗平價的引誘」

「不是你所謂給一點額外的錢,就可以保護到,或者守護到香港價值。」

中國電商攻港,香港人的錢怎麼花?「消費降級,無法對抗平價的引誘」
四位香港人從不同內地電商平台所購買的物品。攝:林振東/端傳媒
編按:每一次消費選擇都可以是一場博弈:價格的比拼、貨品的質素,政治立場推動的支持或抵制、與勞工待遇或環保相關的道德考慮等等——凡此種種要如何取捨?消費不只是經濟行為,也是反映價值觀的具體行動。端傳媒推出「消費的政治」專題,聚焦看不同地域的不同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以消費選擇投出他們的一票,這些消費習慣又會怎樣改變經濟版圖,塑造怎樣的社會?首篇報導的主角,是在中國電商強攻浪潮中的香港人。在過去熱熾的社運年代,黃藍之爭、抵制中資成為當時的恆常辯題,但在今天的香港政治氛圍與低迷經濟的現實中,這一切是否已煙消雲散?立場各異的香港人,如何理解自己在日常衣食住行中的消費選擇?

7月的平日下午,將軍澳坑口南豐廣場「菜鳥驛站」的自提點內,「拼多多」綠色包裝的貨件遍地,被堆疊高至天花板,堵塞大半個門口。員工忙著為十多個排隊的顧客掃描取貨二維碼,又在貨架爬上爬下取貨。

從事髮型屋工作的李小姐數天前來過,等了一個半小時。她看到人龍有一二百人,高峰時要待4小時才能取貨。她跟朋友買了美甲用品、洗碗布、風扇等,全單幾百元人民幣,還有貨件未到香港,「如果要排4個小時的話,就幾個人輪流排隊。」

「我這陣子才開始用拼多多。以前經常覺得貨品(質素)監管沒那麼好,但前陣子香港免運費,便開始用。」她說。6月底,大陸電商拼多多和快遞公司順豐速遞一度終止合作,令另一物流商「菜鳥」的自提點吃不消龐大貨量,港九新界多個自提點瞬間大排長龍。倉庫爆滿,香港人網購的各種貨品一時堆滿商場和街上。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