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狗咬狗骨的世界,与动物园里的政治寓言

我们的暴力与残酷是真实的,但我们的爱和对他人痛苦的感知能力,可能起码是一样真实的。

狗咬狗骨的世界,与动物园里的政治寓言
Henri Rousseau 于1905年创作的画作《饿的狮子猛扑羚羊》(The Hungry Lion Throws Itself on the Antelope)。图:Buyenlarge/Getty Images
【编按】:端传媒推出系列评论“人类命运不共同?”,今天来到最后一篇、第四篇,从人类近亲的两种不同猩猩的故事,看我们的动物性、人性——其实都是双面甚至多面性。人有杀戮的天性,也有爱与包容的可能性,在感到悲观的时候我们很少再提后者,也是因为人的某些残酷天性至今在很多方面占著上风。因此这也更像一个对个人的警世预言吧——个人的就是政治的,当选择爱与包容的人越来越多,要形成的就会在那里。至此,这个系列也完成了从失望到希望,从共同体的破解到共存的建立,从人到“非人”、环境,从哲学到人性和动物性的讨论。我是策划编辑雨欣,在想到共同体的时候,我也常常走神想到个体,激素的、大脑的、身体的、观点的、实践的,个体有这么多的不同,人与人的差异就是这世界的多元多种的反映,包括多样的不平等与不公平。而有关“共同”的努力从未消失,不管是一人与世界的关系,两人小单位的关系,更多人们、朋友们、家庭、群组、chosen family、组织、社会⋯⋯我都觉得“共同”是一种需要反复试炼的、意欲克服某些分离倾向的“创举”,不管那将引向快乐还是苦难还是什么。而无论答案、是否必要,去讨论这个概念,或许本身已经是足够冒险又兴奋的一件事了。希望大家喜欢这个系列,也欢迎回顾阅读本系列的其他文章,留下你们的感受和看法。我们也制作了一期播客节目,是这系列的四篇文章的作者一起坐下讨论,欢迎收听。未来还将有一期特别讨论中港台的共同之路的播客,由我们的同事一起操刀完成,也敬请关注。愿在这阅读与讨论中,与你有短暂的共同时刻。

猩球崛起

1979年,灵长类动物学家古德博士(Jane Goodall)发表了一篇将改变人类自我认知的论文。她和研究团队记录了1974至1978年间,在非洲坦桑尼亚贡贝国家公园两个黑猩猩族群之间的,一系列令人发指的暴力冲突:有组织的突袭和绑架、成年黑猩猩之间的血腥杀戮﹑对雌性黑猩猩的强暴,还有对新生幼儿的同类相食行为。古德博士在《我和贡贝黑猩猩的三十年》中,写下多年后仍会让她在午夜惊醒的恐怖画面:一只黑猩猩直接拿手去接敌人伤口中涌出的鲜血来饮;平日温和憨厚的老黑猩猩将一块巨石砸向敌人;年轻的黑猩猩把曾是自己童年偶像的,年迈孱弱的老猩猩打趴在地上奄奄一息后不愿意住手,紧追著把牠往死里打。

黑猩猩(Pan troglodytes)和人类(Homo Sapiens)在7百万年前左右才分化,是人类在灵长类中的进化最近亲,共享约98.8% 基因。这份报告吓坏了第一次完整地观察到这些近亲族群斗争的人类。1979年的人们刚经历完冷战“缓和”的70年代,美苏在1972年签署了《第一次战略武器限制协定》,并举行了一连串的峰会外交。大国之间暂时不打,冲突却输出到发展中国家:1973年以色列与埃及发生“赎罪日战争”,引爆后面的第一次中东石油危机;1974年埃塞俄比亚“非洲的最后皇帝”被推翻,新的红色恐怖政权上台,后成为非洲在冷战中最惨烈的冷战暴力之一;1975年赤柬攻入金边,波布(Pol Pot)成为国家领导人,推行极端农业乌托邦,强制城市居民撤离,数百万人被赶到农村劳改,货币、学校、宗教被废除,知识份子与少数族裔被诛灭。在往后几年间,全国最少四分一人口,包括华裔﹑越南裔﹑穆斯林等被虐杀、酷刑、处决,不然就是在饥荒与强迫劳动中死亡。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