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狗咬狗骨的世界,與動物園裏的政治寓言

我們的暴力與殘酷是真實的,但我們的愛和對他人痛苦的感知能力,可能起碼是一樣真實的。

狗咬狗骨的世界,與動物園裏的政治寓言
Henri Rousseau 於1905年創作的畫作《餓的獅子猛撲羚羊》(The Hungry Lion Throws Itself on the Antelope)。圖:Buyenlarge/Getty Images
【編按】:端傳媒推出系列評論「人類命運不共同?」,今天來到最後一篇、第四篇,從人類近親的兩種不同猩猩的故事,看我們的動物性、人性——其實都是雙面甚至多面性。人有殺戮的天性,也有愛與包容的可能性,在感到悲觀的時候我們很少再提後者,也是因為人的某些殘酷天性至今在很多方面佔著上風。因此這也更像一個對個人的警世預言吧——個人的就是政治的,當選擇愛與包容的人越來越多,要形成的就會在那裡。至此,這個系列也完成了從失望到希望,從共同體的破解到共存的建立,從人到「非人」、環境,從哲學到人性和動物性的討論。我是策劃編輯雨欣,在想到共同體的時候,我也常常走神想到個體,激素的、大腦的、身體的、觀點的、實踐的,個體有這麼多的不同,人與人的差異就是這世界的多元多種的反映,包括多樣的不平等與不公平。而有關「共同」的努力從未消失,不管是一人與世界的關係,兩人小單位的關係,更多人們、朋友們、家庭、群組、chosen family、組織、社會⋯⋯我都覺得「共同」是一種需要反覆試煉的、意欲克服某些分離傾向的「創舉」,不管那將引向快樂還是苦難還是什麼。而無論答案、是否必要,去討論這個概念,或許本身已經是足夠冒險又興奮的一件事了。希望大家喜歡這個系列,也歡迎回顧閱讀本系列的其他文章,留下你們的感受和看法。我們也製作了一期播客節目,是這系列的四篇文章的作者一起坐下討論,歡迎收聽。未來還將有一期特別討論中港台的共同之路的播客,由我們的同事一起操刀完成,也敬請關注。願在這閱讀與討論中,與你有短暫的共同時刻。

猩球崛起

1979年,靈長類動物學家古德博士(Jane Goodall)發表了一篇將改變人類自我認知的論文。她和研究團隊記錄了1974至1978年間,在非洲坦桑尼亞貢貝國家公園兩個黑猩猩族群之間的,一系列令人髮指的暴力衝突:有組織的突襲和綁架、成年黑猩猩之間的血腥殺戮﹑對雌性黑猩猩的強暴,還有對新生幼兒的同類相食行為。古德博士在《我和貢貝黑猩猩的三十年》中,寫下多年後仍會讓她在午夜驚醒的恐怖畫面:一隻黑猩猩直接拿手去接敵人傷口中湧出的鮮血來飲;平日溫和憨厚的老黑猩猩將一塊巨石砸向敵人;年輕的黑猩猩把曾是自己童年偶像的,年邁孱弱的老猩猩打趴在地上奄奄一息後不願意住手,緊追著把牠往死裡打。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