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在日本,已不是囿於單體建物和個別社區,而是意味着被充分設計的城市空間,和以之為「容器」的精緻視覺消費。或者說,先於「土建」,它首先是一個「文化」的概念。
寫在前面
儘管建築在日本是古已有之——最古老的寺院法隆寺建於公元七世紀(距今1300年的),但作為近代學術之林的一門學科,「日本建築」的確立基本與日本國民國家的建構同步。1894(明治二十七)年,明治建築大師、建築史學者伊東忠太最初將英語的「architecture」譯成「建築」,自此,日本才有了西方意義上的建築學和建築師。
經過從明治到大正那場疾風驟雨般的西化運動,日本消化吸收了從古羅馬萬神殿以降西方所有的建築樣式,補齊了落下的功課,並創造了基於和洋折衷的「日特主義」建築風格——帝冠樣式。都市建設方面,1923(大正十二)年9月的關東大地震成為分水嶺,在那之後,前台灣殖民長官、東京市長後藤新平主導並推進了因預算一擴再擴而被時論揶揄為「大包袱皮」的帝都復興計劃,僅用七年時間,便將古老的帝都重建成一座與時俱進的現代化大都會。乃至百年後的東京,雖歷經戰前、戰後幾輪城市化,及戰時空襲和自然災害的重創,卻仍未脫當初復興計劃所釐定的骨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