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從John Brown 到 Charlie Kirk:和解的政治與被馴化的美式進步主義

如果 「和解」始終要以邊緣群體、弱勢群體為代價,那麼社會的不滿不會因這種「和解」而消除,只會不斷積累。

從John Brown 到 Charlie Kirk:和解的政治與被馴化的美式進步主義
2025年9月20日,美國鳳凰城,一個悼念查理⸱柯克(Charlie Kirk)的場地上,放了一幅查理⸱柯克被耶穌擁抱的畫像。攝:Jae C. Hong/AP/達志影像

【編按】:Charlie Kirk 被槍殺引發的輿論風暴中,幾個等號被這樣建立起來:Charlie Kirk=最暴力的右翼=被反噬=反對者是「左膠」。這些聯想有對有不對——若仔細分析,讀者或會驚歎於這些等號背後更寬廣的思潮戰場——那不僅是美式保守主義與進步主義的傳統對立,而是保守主義本身的特朗普特色;其對手或許並非傳統左派,而有可能是受到虛無主義、亞文化、另類右翼影響的人。

很多人就像今年新銳電視劇《混沌青少年》裏的大人,除了基本的道德觀外,不知還能如何理解這些升級的暴力;反暴力、反擁槍、言論自由的老三樣,好像沒有錯但好像也不夠喉。誰在發揮作用,誰在失去影響力?說到底,這單槍擊案只和美國有關嗎?我們所處的,是怎樣一個世界?

端傳媒嘗試通過三篇評論文章拆解這些問題:1、在美國右翼中,Charlie Kirk是什麼位置?與特朗普共同創造了怎樣的新右翼?2、槍手令人難以辨識的政治立場後,可能有怎樣的極端暴力的網絡,這個網絡如何造就全球槍手中的年輕隊伍?3、美國的其他政治思想為何失效,是被壓制還是拱手相讓,需要怎樣的反思?

本文為最後一篇,歡迎回顧另外兩文打包閱讀。

約翰⸱布朗的軀體在墳墓裏化為塵土,而他的靈魂仍將繼續征戰。——《約翰⸱布朗之軀》(美國南北戰爭時期北軍戰歌)

美國右翼意見領袖查理⸱柯克(Charlie Kirk)在猶他州遇刺身亡後的當晚,著名的自由派晚間秀節目主持人史蒂芬⸱科貝爾(Stephen Colbert)在節目中談到柯克之死時聲淚俱下,他表示:「政治暴力不會解決任何分歧。政治暴力只會帶來更多的政治暴力」。

科貝爾不是唯一一個對柯克之死這樣表態的自由派媒體人。在柯克遇刺後的幾天裏,《紐約時報》除了跟蹤報道追捕兇手的進度外,還發表了大量觀點性文章,這些文章主要圍繞兩個主題,一是對暴力行為的嚴厲譴責和反省,二是回顧柯克在特朗普陣營中的影響和政治策略。奇怪的是,即使在後一類文章中,這些評論作者們幾乎無一例外地略過了柯克的具體觀點和言論,以正面的語氣評價柯克的政治手段。左翼媒體人埃茲拉⸱克萊恩(Ezra Klein)就在《紐約時報》上表示,柯克「走進校園,與所有願意交流的人對話。他是這個時代最擅長說服他人的人之一」。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