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Charlie Kirk 被槍殺引發的輿論風暴中,幾個等號被這樣建立起來:Charlie Kirk=最暴力的右翼=被反噬=反對者是「左膠」。這些聯想有對有不對——若仔細分析,讀者或會驚歎於這些等號背後更寬廣的思潮戰場——那不僅是美式保守主義與進步主義的傳統對立,而是保守主義本身的特朗普特色;其對手或許並非傳統左派,而有可能是受到虛無主義、亞文化、另類右翼影響的人。
很多人就像今年新銳電視劇《混沌青少年》裏的大人,除了基本的道德觀外,不知還能如何理解這些升級的暴力;反暴力、反擁槍、言論自由的老三樣,好像沒有錯但好像也不夠喉。誰在發揮作用,誰在失去影響力?說到底,這單槍擊案只和美國有關嗎?我們所處的,是怎樣一個世界?
端傳媒嘗試通過三篇評論文章拆解這些問題:1、在美國右翼中,Charlie Kirk是什麼位置?與特朗普共同創造了怎樣的新右翼?2、槍手令人難以辨識的政治立場後,可能有怎樣的極端暴力的網絡?全球年輕槍手出現了某種共性嗎?3、美國的其他政治思想為何失效,是被壓制還是拱手相讓,需要怎樣的反思?
第一篇評論已於本週一發布,本文為第二篇;第三篇也將在不日發表。敬請讀者留意,也歡迎留下你們關心的問題。
9月16日,22歲的泰勒·羅賓遜(Tyler Robinson)刺殺右派網紅查理·柯克(Charlie Kirk)之後,首次以視頻連線方式出庭,他被指控犯有嚴重謀殺罪和其他罪名,當地檢察官尋求判處死刑。據NPR報道,法庭文件顯示,羅賓遜的母親告訴調查人員,羅賓遜最近幾個月變得「更加政治化,開始更加左傾——變得更加支持同性戀和跨性別權利」。但是羅賓遜的父母並不知道,兒子的室友正在與一個跨性別者同居,而且兩人發展出了一段親密關係。據文件顯示,羅賓遜告訴他的室友:「我受夠了他的仇恨,有些仇恨是無法通過談判解決的。」聯邦調查局局長卡什·帕特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羅賓遜「贊同左翼意識形態」,美國總統特朗普和副總統萬斯也在不同場合表示羅賓遜屬於「極端左翼」。
然而,也有人懷疑這是一場極右翼的內鬥,稱羅賓遜可能來自比柯克更右的Groypers。這是一個由極右翼白人至上主義者尼克·弗恩特斯(Nick Fuentes)領導的鬆散網絡運動,從2019年開始活躍至今,喜歡用網絡段子表達反猶主義、種族主義和恐同等等右翼觀念,並且非常熱衷於攻擊他們認為不夠極端、「純粹」的右翼,連特朗普都未能倖免,更不用說全力支持特朗普的柯克,他被Groypers稱為「臥底自由派」,甚至說他是「法西斯」——在Groypers的語言體系中,法西斯常常被用來攻擊自由派,用以混淆大衆對「法西斯」的認知。弗恩特斯多年來在線上、線下都經常號召粉絲門干擾柯克和他的「美國轉折點」組織的活動,也沒少叫囂要發動「戰爭」解決掉這些對手,而且羅賓遜在刺殺所用的子彈上刻下了不少網絡梗,其中不乏Groypers喜歡玩的梗,這似乎為這一猜想增添了有力證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