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美俄烏】阿拉斯加會面之後,烏克蘭距離和平依然遙遠

不幸的是,在轉折點到來之前,烏克蘭戰場絞肉機和平民傷亡的苦難仍不會看到盡頭。

【美俄烏】阿拉斯加會面之後,烏克蘭距離和平依然遙遠
2025年8月18日,美國總統特朗普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在美國華盛頓白宮橢圓形辦公室會面。攝:Kevin Lamarque/Reuters/達志影像

特朗普的和談外交真的要奏效了嗎?過去一週眼花繚亂的新聞,難免給人以俄烏和平進程突然加速的印象。8月15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阿拉斯加州的安克雷奇會見來訪的俄羅斯總統普京,以圖推進烏克蘭戰爭的和平解決。儘管氣氛融洽,峰會並未達成任何實際成果,特朗普甚至似乎被普京說服,背棄了烏克蘭一向堅持的「先停火再和談」的要求,早前向俄羅斯施壓的和談「最後通牒」也拋諸腦後。

8月18日,忐忑不安之中,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與英、法、德、意、芬蘭五國首腦以及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北約秘書長馬克·呂特等一衆歐洲領導人訪問華盛頓。出人意料的是,根據《華爾街日報》POLITICO Europe等多家媒體報道,美歐達成了多項共識:美國可能通過情報、偵查和後勤等間接方式協助歐洲國家為戰後烏克蘭提供「類似北約的」安全保障(NATO-like security guarantees),國務卿盧比奧(Marco Rubio)被指派負責與各國協調起草有關細節;通過北約和歐洲盟國出資購買的方式,美國將繼續向烏克蘭提供價值多達1000億美元的武器裝備,美國軍工企業還可能入資參股烏克蘭本土的無人機產業;特朗普沒有再施壓烏克蘭,要求後者為換取停火而無條件接受俄羅斯交換領土的提議,尤其是將盧甘斯克和頓涅茨克兩州漫長堅固的防禦工事群拱手讓敵;澤連斯基亦表示願意在美國斡旋下與普京直接見面談判。

另一邊廂,克里姆林宮與俄羅斯外交部依然對此明確反對,並強調必須解決烏克蘭戰爭的「根源」(root causes),重申徹底否決北約東擴、美國撤出在東歐的軍事存在、乃至烏克蘭「去納粹化」和「去軍事化」——等同強迫其政權更迭和解除武裝——等極度強硬的訴求。俄羅斯的官方表態也僅僅提及提升俄烏雙邊談判的代表級別。不過,特朗普和部分歐洲國家領導人對媒體稱,普京在西方對烏安全保障和與澤連斯基直接會晤等問題上的態度都有所軟化。

但認為迄今已持續三年半之久的俄烏全面戰爭正接近終局,仍為時過早。本文將論證,在各個利益相關方的戰略目標並未根本改變的前提下,造成烏克蘭戰爭爆發和僵持的底層動因仍然存續,導致任何和平安排要麼不可能達成,要麼即使實現也難以持久。在此背景下,特朗普政府迄今為止反覆不定的調停活動實際上是被各方「操縱」的結果,其實質「成果」僅僅是惡化了烏克蘭戰場的短期形勢,以及損害了美國對外政策尤其安全承諾的中長期信譽。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