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開的書店一直沒有獲得合法性,好像是在做一件見不得人的事。有人來問過,我可能說這裏是一個倉庫。有時候看情況,好幾個月也不一定開門;有時候天氣平靜,就繼續開門⋯⋯」Sein
【編者按】經歷了長達數年的疫情,之後是經濟和社會狀況巨變,我們生活的城市與空間也與從前有了很大不同。2019年之前,我們曾經推出過許多報導和文章談論獨立書店和它們的經營狀況與困境,但這些討論在如今可能有很多需要重新再面對。出版困境、經營挑戰和消費模式的轉變,與五年前相比恐怕有了新的問題。甚至還有AI技術的突飛猛進,也將讀者與書店、閱讀與體驗之間的關係重塑了。疫情之後,中國大陸與香港官方對書店空間和出版物的態度,也使得獨立書店背負了更多的壓力。
我們仍然關心在不同的城市裡,獨立書店是否能從容的呼吸,是否還能為讀者營造出求知探索與彼此交流的空間。端傳媒邀請來自中國大陸、香港與台灣的三位獨立書店經營者進行對談。他們三位的書店位於不同城市、分屬風格各異的空間,在不同的政治文化背景下,一起討論獨立書店如今的境遇。
在這場跨地域的圓桌對談中,我們試圖捕捉的不僅是對困難的羅列,而是經營者對「書店存在的意義」的再思考。獨立書店的存續,是一種選擇,也是一種社會態度,它們也承載了我們對閱讀的態度,對變化中的世界的好奇,對公民社會的探索。
【對談人】
詹正德:台灣資深影評人,「有河書店」店主。
土羊:香港書店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