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無論香港、台灣或大陸,華人赴日購宅風氣近年多有興盛。與此同時,日本房屋卻面臨一個多年以來十分嚴重的現象——老屋問題。因日本人口老化、少子化與年輕人移居,許多鄉下老屋無人繼承或長期閒置。在香港作家林琪香與日籍伴侶金工藝術家金森所居住的愛知縣瀨戶市,2023年報告顯示市內空置住宅總數約佔總住宅數目的12.2%,這意味著人們在市內隨意走動,很容易便看到零散空房,無論是纏滿藤蔓的鐵皮屋、結構歪斜的民宅,還是似乎曾經風光一時的遊樂場所⋯⋯在貫穿市街的瀬戶川兩旁,還會發現好些歷史久遠的排屋,早因日久失修而瓦頂榻陷。
因爲這樣的荒涼場景,瀬戶市政府為空置房屋特設上限60萬日元的補助金,但只能用在老屋清拆工程——至於修葺費用,若被指定為景觀重要建築物,可申請上限50萬日元的五年一次補助,用於支付工程一半。只是古民宅維修費用動輒天文數字,這也是日本不少屋主會任由老宅風吹雨打、也只能袖手旁觀的原因。
幾年前的一天,林琪香與熱愛四處探索舊屋的金森,在瀨戶的窯垣小徑,遇到一幢空置了兩年的百年老宅——加藤仲右衞門邸。它雖被市政府定為重要建築景觀,卻同樣日久失修。他們商議後購入了這棟老屋,又通過網絡眾籌和政府補助金,打算摒棄現代住屋技術,而代以現時日本越發罕見的傳統建築工法和天然物料,將之修葺,修一座「有天能塵歸塵,土歸土」的房子。
才拐上窯垣小徑的斜坡,便聽到此起彼落的敲打聲音,呯呯咚咚呯呯咚,彷彿一大盤巨形的爆火花在小徑上炸開來,而且是又硬又堅實的。

今天是我們的老房子造三和土地板的日子。三和土的日文名為Tataki,跟「敲打」同音,我以為是巧合,但原來做三和土地板的工法,真的是敲打。將沙土、熟石灰、鹽鹵混成三和土,灑在地上,經過一輪敲打增加密度後,再灑上一層,重覆又重覆。舖好後得將之擱上多天,待它硬化,結實。說來簡單,但地板的厚度少說也有七八公分,手工不純熟,造工不夠仔細的話,地板便會起伏不平,而且一旦硬化了便無法修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