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緬甸台資廠的一場罷工:後政變時代,「緬甸製造」的工人困境

仰光產業園區近九成的外資工廠為中資背景,因此,「快點」成了大部分工人唯一記得的漢語詞彙。

緬甸台資廠的一場罷工:後政變時代,「緬甸製造」的工人困境
一家位於緬甸的中資製鞋廠。圖:作者提供

編者按:2025年5月,位於緬甸仰光的一家台資鞋廠爆發罷工,約4千名工人在廠內抗爭,要求提升工資。在2021年的軍事政變後,緬甸經歷政局動盪、通膨飆升、電力短缺、強制徵兵、洪水地震等人禍天災,使勞工長期處於飢餓與恐懼之中。仰光作為軍方控制下「唯一安全的城市」,其產業園區為外資聚集地,近九成外資工廠為中資背景。這些企業多半仰賴退役軍警管理員工,並與地方軍警建立密切聯繫,以便在突發事件時迅速介入「維穩」。在極度惡劣的工作環境、資方與軍警的聯手打壓下,爆發了多年未見的大型罷工。

本文為「後政變時代的緬甸工人」系列報導的上篇,走進罷工運動現場,探討緬甸工人近年所面對的多重困境,紀錄他們如何在種種不利條件下團結抗爭。預計於下週刊出的下篇,將梳理緬甸工人運動的歷史脈絡,聚焦工會如何在軍政府統治下普及法律知識、挑戰性別秩序,延續後政變時代緬甸工人運動的火種。

政變後的罷工

「漲薪!漲薪!......」5月14日中午,在仰光萊達亞產業園區,一家台資工廠傳出了這樣的喊聲。最初有十幾人,然後幾百人,不斷有工人放下手裏的活走出車間,加入罷工運動。

這家工廠於2014年在在緬甸正式投產,全名為「昌億有限公司」,是阿迪達斯等國際品牌的主要代工廠之一,也是目前緬甸規模最大的運動鞋製造廠,有超過6200名員工。而萊達亞是仰光最早建立也是最大的產業園區,遍布外資背景的製衣廠、製鞋廠;也是仰光的西南門戶——連接目前正頻繁交戰的伊洛瓦底省和若開邦,自2008年納吉斯風災以來容納了大量來自這兩個地區的農業移民和氣候難民。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