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從罷免到補選:台灣史上最大罷免潮如何重組國會版圖?

關鍵六席決定台灣國會走向:罷免與補選結果,將左右民進黨是否重掌議事主導權,改寫藍白制衡格局。

從罷免到補選:台灣史上最大罷免潮如何重組國會版圖?
2025年7月19日,台北青島東路,台灣大罷免投票前的最後一個週末,罷免團體舉辦「重返青島,護國保台」晚會,呼籲民眾於7月26日投下同意票,罷免國民黨24名立委及新竹市長高虹安。攝:陳焯煇/端傳媒

台灣史上規模最大的「大罷免」投票即將登場,首波罷免投票將於7月26日舉行,共有24位立法委員及新竹市長高虹安等案進行投票,第二波投票將在8月23日舉辦,共有七名立委與「重啟核三公投」同步展開。這波全台大罷免成為台灣上半年以來最受矚目的政治焦點,投票結果不僅可能重塑國會版圖,也考驗政黨回應民意的能力。

自2024年5月陸續啟動的罷免行動,歷經提案、連署、查核等程序,迄今已有33件案件(另有一起南投罷免綠營議員陳玉鈴以失敗作收),共涉及北、中及東部等11個縣市、31個立法委員選區及新竹市長,通過提案門檻進入最後投票階段的政治人物達32人。這是台灣自憲政設立以來規模最大的罷免。

全台大罷免可追溯至2024年立委選舉後,新一屆國會形成國民黨52席、民進黨51席、民眾黨八席的「三黨不過半」局面。由於藍白聯盟合作推動多部爭議法案引發社會反彈,讓多個民間團體號召罷免藍營立委與首長,並在今年以來獲得民進黨中央的響應,因而展開這波延燒全台的大罷免行動。

依據目前國會結構,民進黨若要在國會單獨過半,需取得至少57席。目前民進黨握有51席,距離過半門檻尚差六席。換言之,若在罷免後的補選中,民進黨能額外增加六席,即可主導國會議程,打破藍白在野聯盟下的僵局。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