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台灣大罷免四組關鍵字:國會僵局下的政治動員,為何國民黨反罷失敗?

此刻的台灣政局下,是什麼樣的理由,使得同意方認為必須推動罷免?

台灣大罷免四組關鍵字:國會僵局下的政治動員,為何國民黨反罷失敗?
2025年6月21日,台北,國民黨於榮星花園舉行「北北基反惡罷團結大會」。攝:陳焯煇/端傳媒

這半年來,台灣政治發展的主線為「大罷免」,各種政治攻防及政治人物的公開發言,也都圍繞在與大罷免的有關話題上。不過,2025年並非台灣的選舉年,卻在全台多個選區經常可見罷免志工與選舉看板,讓這場「全台大罷免」行動不無有2026地方大選前哨戰的意味在。

依據大罷免的送件時間,目前罷免投票將分別在7月26日與8月23日進行。第一場的罷免投票,全台灣73個區域立法委員選區中,將有24個選區各自舉行投票,由該地選民決定現任立委的去留;另外還有七個選區由於成案較晚,則是要到8月才會舉行投票。在去年初的大選中,這24個選區都是由在野的國民黨籍立委勝選,若在野聯盟若失去六個以上的席次就將失去國會多數,這場大罷免案可能將改變國會結構,與新國會的主導權歸屬。

本屆立法委員就任一年之內就已衝突頻仍,多次陷入僵局:取得國會多數的在野黨主動出招,提出各種對政府財政、司法運作與行政立法等影響重大的法案,並屢屢等到最後表決前才以「修正動議」(編按:修正動議是指立法委員在院會現場臨時針對法案內容提出修改,通常未經委員會實質討論,也常使其他委員難以充分討論)的方式提出草案,而未事先公開其所欲通過的「正確」版本;此外,總統所提名的大法官人選亦全軍覆沒,民進黨政府同時必須執行該黨無法接受的總預算案。

在此僵局下,反對國民黨的民間團體及政治人物接連提出「大罷免」,希望透過罷免程序,讓所有國民黨籍的選區立委都面對罷免投票。最終,罷免團體全國跨選區共計徵得破百萬份有效連署書,並在大約三分之二的席次中成功達到10%連署的門檻。在7月26日,這些選區的選民以選票決定這些國民黨立委的去留。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