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其实你返工有咩做㗎?”——这个问题,你有问过别人或被人问起吗?
这个来自日常的问题,启发我们开启“返工这回事”这个新栏目。在当代社会,工作主宰我们的生活,既定义个人的身份,亦维系社会的“正常”运转,但在“隔行如隔山”的区隔中,我们并不容易看见彼此——从恒常的工作劳动,到行业内的语言词汇、职场文化、人际关系、性别分工、权力层级以至价值体系。借此栏目,我们希望打破边界,深入聆听多位“打工仔”的行业见闻,不但走进社会各行业的“贴地”日常,亦从职业的视角观照当代社会的切面和现象。
踏入七月,暑假来临,对钢琴老师来说是关键时期,原有的学生可能流失,也有新的学生报班。这期文章,我们带来年轻琴行老师Anny(@piano.with.anny)的幽微心声,听她讲述如何带著自身成长的印记教琴,学习与孩童的非暴力沟通,反思和实践弹琴的种种可能。学琴是“爸爸妈妈叫我学”,但音乐也可以使人快乐和自由呀。
一百个人学琴,有一百种理由。而对香港小朋友来说,有种学琴叫“爸爸妈妈叫我学”。
来到琴室的小朋友,我总先叫他的名字,然后问他多少岁,或者挑两个最喜欢的琴键。从这一刻开始观察他的性情:内向、活泼、自主性强?一句对那位学生太重的指示,足够让那节课堂陷入无尽头的拉锯与抗拒。音乐老师的自我修行,从选择当下的教法,并观察小朋友学生的反应开始。
我是一位主力教小朋友的兼职钢琴老师,同时斜杠各种相关与不相关的工作维生。我的日常是在琴室等待学生来到,然后在课堂引导小孩学习音乐基础知识、阅谱弹奏,以及培养音乐感和说故事的能力。我教授的学生,主要是四至九岁的小朋友,大部份都是国际学校学生,来自相对富裕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