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鋼琴老師的修行記:我們內心都住着一個想被認同和被理解的小孩

與國際學校的小孩相處,就好像與一種自己不可能擁有的童年相處。

鋼琴老師的修行記:我們內心都住着一個想被認同和被理解的小孩
一位鋼琴老師指導學生彈琴。攝:Getty Images

【編者按】「其實你返工有咩做㗎?」——這個問題,你有問過別人或被人問起嗎?

這個來自日常的問題,啟發我們開啟「返工這回事」這個新欄目。在當代社會,工作主宰我們的生活,既定義個人的身份,亦維繫社會的「正常」運轉,但在「隔行如隔山」的區隔中,我們並不容易看見彼此——從恆常的工作勞動,到行業內的語言詞彙、職場文化、人際關係、性別分工、權力層級以至價值體系。藉此欄目,我們希望打破邊界,深入聆聽多位「打工仔」的行業見聞,不但走進社會各行業的「貼地」日常,亦從職業的視角觀照當代社會的切面和現象。

踏入七月,暑假來臨,對鋼琴老師來說是關鍵時期,原有的學生可能流失,也有新的學生報班。這期文章,我們帶來年輕琴行老師Anny(@piano.with.anny)的幽微心聲,聽她講述如何帶著自身成長的印記教琴,學習與孩童的非暴力溝通,反思和實踐彈琴的種種可能。學琴是「爸爸媽媽叫我學」,但音樂也可以使人快樂和自由呀。

一百個人學琴,有一百種理由。而對香港小朋友來說,有種學琴叫「爸爸媽媽叫我學」。

來到琴室的小朋友,我總先叫他的名字,然後問他多少歲,或者挑兩個最喜歡的琴鍵。從這一刻開始觀察他的性情:內向、活潑、自主性強?一句對那位學生太重的指示,足夠讓那節課堂陷入無盡頭的拉鋸與抗拒。音樂老師的自我修行,從選擇當下的教法,並觀察小朋友學生的反應開始。

我是一位主力教小朋友的兼職鋼琴老師,同時斜杠各種相關與不相關的工作維生。我的日常是在琴室等待學生來到,然後在課堂引導小孩學習音樂基礎知識、閱譜彈奏,以及培養音樂感和說故事的能力。我教授的學生,主要是四至九歲的小朋友,大部份都是國際學校學生,來自相對富裕的家庭。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