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近年加快全球布局,先後在美國鳳凰城、日本熊本、德國德勒斯登設廠。這波擴張既回應地緣政治緊張下各國強化晶片自主的壓力,也反映貼近客戶、爭取補助,以及搶佔全球半導體人才的戰略考量。董事長魏哲家在一封內部信中寫道:「台積電不再只是台灣的台積電,而是世界的台積電。」然而,晶圓代工產業誕生於台灣,深植於在地半導體生態系。當台積電走向世界,遷移的從來不只是技術與資本,也包括人與家庭、語言與日常,還有深藏於工作倫理之中的文化性格;而即便在台灣本地,半導體產業也因少子化帶來的人力短缺,開始吸納來自不同背景、甚至不同國家的勞動力。「世界的台積電?」系列將追蹤跨國遷徙如何重塑半導體產業版圖、全球勞動與個體生活。此篇報導為端傳媒「世界的台積電?」系列報導第二篇。今年四月,端傳媒記者來到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訪問隨台積電赴美的台灣半導體產業移工。我們發現,台積電試圖將台灣半導體產業模式移植到美國,但在溝通、管理與文化上,面臨諸多挑戰。台積電赴美不只是輸出技術,更是一場制度的磨合實驗。
「我發現半導體在美國好像不是一個高薪產業,而是一個藍領工作,就是在工廠『做工』,和生產汽車差不多,美國人不覺得有多麼厲害。」柏榮告訴我。
柏榮是一位來自台灣的工程師,有15年工作經驗,任職於一間頂尖半導體設備供應商。該公司與台積電有超過30年的合作經驗,曾多次獲得台積電頒發給供應商的年度獎項。2024年11月,柏榮接受公司外派,攜家帶眷搬到鳳凰城,參與台積電亞利桑那州晶圓廠的機台安裝、調校和後續維護。
他所在的小組有四位美籍工程師、三位台籍工程師。半年下來,據他觀察,廠裡美國同事的工作能力和態度,都不如台灣的外派員工,導致台籍工程師得承擔大部分工作。「我感覺沒有那麼多優秀的美國人才在半導體產業。」柏榮覺得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