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最近在中國社交媒體上有了「扒開行業底褲」的名聲。他在今年5月23日新浪財經訪談中說:「汽車產業裏的』恆大』已經存在,只不過是沒爆而已。」作為中國房地產神話的重要部分,恆大曾經的激進擴張和隨後的債務危機代表着中國房企高槓杆擴張模式的失敗,神話破滅後的中國房地產行業至今仍未走出低谷。故此,借恆大批評如日中天遙遙領先的中國汽車行業,也戳中了新一輪焦灼價格戰的行業之痛,引起了市場的普遍討論和行業規則震盪。
儘管2025年還未過半,但從小米車禍到數輪新的價格戰,新能源汽車無疑是中國商業最活躍的領域。實際上,自從2022年特斯拉在中國掀起了價格戰至今,中國車企之間的商戰已曠日持久,行業壓力逼近極限。商務部消費促進司近日召集行業協會和企業座談。根據財新5月30日報道,多個汽車協會專家明確表示,汽車行業存在產能過剩問題。
實際上早在2024年4月,美國財政部長珍妮特·耶倫訪華特地表達對新能源汽車等行業「過剩產能」的擔憂。然而,中國新能源汽車近年發展迅速,居世界第一,在2024年還挑起中國出口「新三樣」大梁,是在中國整體經濟表現欠佳情況下為數不多的亮點,因此中國政府在輿論上予以極大的支持和關注,以「美國對華科技打壓」、「歐洲設置貿易壁壘」等政治化描述,否認產能過剩——它成為新能源汽車行業中,一個政治不算正確的表述。
不論是否承認產能過剩,行業內部關於產能和價格戰的討論從未停止。2025年3月,蓋世汽車CEO周曉鶯在行業活動上表示,新能源汽車行業產能利用率僅51%,五家頭部企業(比亞迪、特斯拉、奇瑞、小米、北京奔馳)佔據90%以上產能利用率,2024年78家車企中有31家面臨月均產量不足5000輛的嚴峻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