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從創傷到承傳,移加港人與加拿大原住民的生命對照

這些被連根拔起、剝光個人價值的原住民孩子,曾經像粉末一樣被丟進所謂的「文明社會生活圈」。像所有剝開舊傷疤來書寫的人那樣,她躲起來用文字與回憶交戰。

從創傷到承傳,移加港人與加拿大原住民的生命對照
2021年6月5日,卑詩省甘露印第安寄宿學校遺址曾發現215個懷疑未標記墓地,震驚全球, 5 號公路旁一件被釘在木樁上的兒童連衣裙作為紀念,它象徵加拿大原住民正在遭受的種族滅絕。攝:Cole Burston/AFP via Getty Images

第一次聽聞加拿大原住民寄宿學校學童死亡事件,是在一家人的餐桌上,女兒分享的一則新聞。她挑的那則報導,布滿了令人心寒的字眼:「數百具兒童骸骨」、「性侵」、「營養不良致死」,而學校所在只跟我們相隔兩小時車程。有一個瞬間,我以為她只是誤解了英文。但願只是。

每年6月21日是加拿大全國原住民日,這也是國內西北和育空地區的法定假期,各處都舉辦原住民主題的活動和表演,長老會帶領族人,召喚族群記憶與文化尊嚴。然而,對溫哥華的許多香港移民來說,原住民的刻板形象早已跟唐人街上露宿的成癮者身影交纏,成為一團必須避而遠之的混亂。究竟,那些流落街頭的原住民們,是如何一步步與自己的家園、族語、甚至祖先失聯的?我們真的能輕易說,原住民寄宿學校這些殖民創傷已是上個世紀的事?來自香港、作為異鄉人的我,越來越希望從原住民的經歷中理解這份糾結。我透過更早移居溫哥華的港人介紹,認識到一位寄宿學校的倖存者比阿特麗絲;她用文字把創傷記憶層層剝開,為下一代留下一段不能遺忘的歷史。同時,我也在那些與我同樣經歷文化衝擊與身份斷裂的香港移民身上,尋找跨越與連結的可能。

在許多原住民文化中,孩子被視為神聖的禮物,純潔而貼近靈性世界;然而,在殖民者眼中,他們卻是需要儘早抹除的幼苗。在上世紀的寄宿學校系統裡,無數原住民兒童因此遭受苦難與文化摧殘。攝影:Raymond Chan

一場慶典的啟示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