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7日,台灣藝人宥勝在其個人YouTube頻道宣佈復出,稱自己曾做過不好的事,但現在努力負責面對,希望繼續分享夢想和故事。影片中,他雖未談及自己做過哪些「不好的事」,但顯然指向去年底剛落幕的強制猥褻訴訟:兩年前,三名女性接連在臉書上發文,控訴遭宥勝多次在未經同意的狀況下強吻、背後環抱及不當觸摸。
「發生這事後,自己壓抑在心裡好幾個月,覺得說出來也無法改變些什麼,也沒有任何有力的實質證據能夠證明些什麼⋯⋯近期MeToo話題又開始延燒起來,才發現我們心裡的結其實都還沒有解。」當時其中一位受害者在臉書上如此寫道。
宥勝的性騷擾案,是兩年前台灣MeToo運動爆出的眾多事件之一。2023年5月底,一封民進黨黨工自述遭外部合作導演性騷擾、卻未受主管妥善處置的求救信,伴隨台劇《人選之人——造浪者》中黨工遭性騷的劇情,引發民進黨、以至於整個政治圈動盪。
隨後,更多來自娛樂、藝文、教育圈的受害者,透過社群媒體揭露遭性騷或性侵的經驗,加害者不乏知名且形象良好的公眾人物。整個夏天,台灣社會中女性及性少數者自性傷害事件中倖存的證言,在社群上如燎原之火,燒向試圖否認及掩蓋犯行的加害者及權力者;個人與他人的身體界線、關係中的性別與權力,也成為不分領域、職業的關注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