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美國總特朗普於4月3日發布行政命令,為各國增設了不同關稅稅率,其中,中國大陸為34%。連同此前的20%,美對中關稅總稅率達到了54%。在中國採取反制措施、增設對美關稅後,這個數字又於4月7日和9日接連漲到104%和125%,最終定格在145%,其他國家與地區則暫時調整為10%。
「對等關稅」政策的提出和兩國之間帶有報復性質的來回加碼,不但引發了股市的激烈變動,也引起了各行業的關注和擔憂。出於「降低成本」這一目的而選擇在中國出資建廠、開展業務的外企同樣受到了波及,凱杰等多個外企公司發出了聲明,稱會採取「啟動全球供應鏈應急響應機制」等方式,以應對時局的不穩定。
政策的影響往往會經過一段時間才能得到體現,但對於外企的前景,許多人卻一致不報期待。一些觀點認為,「高關稅的稻草,終會壓在外企身上」。
事實上,早在特朗普發動新一輪關稅戰之前,外企在中國的發展似乎就已經陷入停滯。自2023年開始,外企加速「告別」中國。與2010年代初期撤離的主要是勞動密集型企業相比,這一次以中高端產業為主,包括知名科技企業惠普、IBM、思科等和傳統汽車企業本田、三菱等。
除因勞動力成本上升以外,近幾年外企的撤離更多出於對中國經濟放緩、貿易戰、疫情期間中國政策的不確定性和供應鏈安全等考慮。為了挽救外企對中國的信心,2024年中國政府集中出台不少文件與措施,提出服務業擴大開放、製造業准入「清零」、保障外企國民待遇等。
但短時間內,這些措施並不能扭轉外企集中撤離加劇的失業問題。儘管有眾多「民族企業」填補了中高端製造業的空白,但曾經大力倡導狼性文化、996福報、35歲定律的中國大廠,早已深刻扭曲了中國職場。對普通人來說,外企的離開意味著優質就業機會的減少,在日益「本土化」的過程中,外企職場文化也被「內卷」與「內鬥」同化。
而在近幾年中國民族主義日益高漲的過程中,中國企業也開始對外企「祛魅」,曾經充滿光環的「外企人」被認為競爭力不如本土從業者。在失去了有尊嚴的工作後,他們正在痛苦地適應「不把人當人」的本土企業。

遍地裁員:「今日的外企,好像49年的國軍」
裁員的決定抵達時,趙檬沒多追問理由。她木然地登出帶有公司後綴的outlook、交出工牌,往六人同事小群裏發了這個消息。再打開,是一連串的「恭喜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