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25年1月,特朗普再度就任美國總統,並在短短數月內迅速推動一系列顛覆內政、外交及全球秩序的政策。從大規模削減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預算,導致全球多地人道危機加劇;到引用1798年《外國敵人法》,無視聯邦法院的禁令,強行遣返數百名委內瑞拉移民;再到對包括加拿大﹑墨西哥及中國等全球各國加徵「對等關稅」,引發新的貿易戰;以及簽署行政命令,試圖限制出生公民權,並推動重塑美國歷史敘事的政策。美國總統上任首百日一般被視為被視為施政黃金期,端傳媒的「特朗普百日」專題,嘗試解讀特朗普發出的政治信號:他的目標到底是甚麼?他眼中的這個新的美國,到底會長甚麼樣子,而且誰會為此付上代價?
2025年3月10日,哥倫比亞大學巴勒斯坦團結營地的學生談判代表和發言人Mahmoud Khalil在紐約的住所被國土安全部特工拘捕,並被轉移至ICE(移民與海關執法局)位於路易斯安那州的拘留所等待驅逐。Khalil的被捕震驚美國社會,因為他持有綠卡,是美國永久居民,且沒有受到任何刑事指控,國務卿盧比奧稱驅逐他的原因是「其在美國的存在或活動可能對美國的外交政策造成嚴重不利後果」。
特朗普政府上台後兌現「嚴懲2024年美國大學支持巴勒斯坦抗議活動參與者」的承諾,並把對抗議學生的「秋後算賬」與其徹底重塑美國高等教育系統的更宏大戰略結合起來。美國大學因縱容「反猶主義」而被切斷大量聯邦經費,而參與抗議的國際學生被吊銷簽證、綠卡,並被拘捕並面臨驅逐的新聞不時出現。
當美國大學的言論和學術自由受到威脅,曾參與抗議的華人師生同樣處於巨大的潛在風險中。去年5月,我採訪過七名美國高校的華人師生,他們在不同程度上參與了所在學校的支持巴勒斯坦抗議。他們中有人直接參與紮營,有人策劃罷工,有人只是密切觀察形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