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性騷擾指控、缺乏監管、來訪者權益受侵害:中國心理諮詢行業存在哪些問題?

心理諮詢本應是一種專業的醫療資源,幫助人們實現個人幸福,卻因缺乏資質與監管而時常失效,淪為魚龍混雜的商業產品。

性騷擾指控、缺乏監管、來訪者權益受侵害:中國心理諮詢行業存在哪些問題?
中国,一名精神病患者躺在床上接受治疗。摄:China Photos/Getty Images

第一次聽說冬妮是在2022年7月,她在社交媒體上公開控訴心理諮詢師李松蔚,於2014-2018年與她進行諮詢期間對她性侵、欺騙感情並令她陷入反覆抑鬱之中。李松蔚?這個名字我熟悉的,14年剛上大學時,我常在知乎上刷到他在心理領域的回答。這位頭銜是北京大學心理學系臨床心理學博士的專家,常用親切易懂的語言融合心理學概念,以對話引導式的風格回應着諸如「怎樣克服選擇恐懼症」、「為什麼有些人總喜歡惡意揣測別人」等人們平日關心的問題,幾乎每條回答都能收穫上千點贊。自媒體寫作讓他進入到公共視野中,而現在,他是簡中世界最為知名的心理學家之一,在近年來爆火的離婚綜藝《再見愛人》中擔任「情感導師」。

2022年至今,也是中國的#Metoo運動逐漸擴大影響力的時期。針對行業名人的性騷擾指控層出不窮,涉及對象從大學導師、知名公益人到藝考機構創始人,受害者通過自媒體或藉由媒體報道發聲,也將性騷擾問題的隱蔽性和普遍性推至公共視野之中。但針對冬妮案件的輿論似乎有所不同——據持續關注冬妮案件的自媒體「yaya的房間」所言,一般情況下,當某個知名人士受到指控時,網上雖然有不同的聲音,但最初大抵是支持女方的人更多一些,但在冬妮案件中,一開始支持冬妮的人就比較少,許多人支持李松蔚或保持沉默。

這或許是因為李松蔚一直以來作為行業意見領袖令人信賴的發言,又或許是因為冬妮情緒激烈的言辭和表達,及其曾作為抑鬱症患者接受心理治療的狀態,很符合「不可信的瘋女人」形象。隨着2024年8月,李松蔚訴冬妮的名譽侵權案二審結果保持李松蔚勝訴的判決,即法院認為「現有證據不能成為性侵的佐證」後,李松蔚在處理與冬妮關係上的爭議及心理諮詢師不受監督的討論,也不再激起任何水花。

作為一個女性來訪者,在見證冬妮向「倫理工作組」投訴卻遲遲未獲受理和回應的過程中,以及目睹她為諮詢師性暴力和剝削受害者提供互助而不斷努力時,我深刻體會到,當來訪者的權益受到侵害後,維權是多麼艱難。實際上,在國內尋找「靠譜諮詢師」的困難是許多來訪者不得不經歷的。在心理諮詢證照制度缺失的系統中,正在經歷精神危機的來訪者只能從資質不明的線下機構、熟人介紹和推陳出新的互聯網產品中自行篩選。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