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其實你返工有咩做㗎?」——這個問題,你有問過別人或被人問起嗎?
這個來自日常的問題,啟發我們開啟「返工這回事」這個新欄目。在當代社會,工作主宰我們的生活,既定義個人的身份,亦維繫社會的「正常」運轉,但在「隔行如隔山」的區隔中,我們並不容易看見彼此——從恆常的工作勞動,到行業內的語言詞彙、職場文化、人際關係、性別分工、權力層級以至價值體系。藉此欄目,我們希望打破邊界,深入聆聽多位「打工仔」的行業見聞,不但走進社會各行業的「貼地」日常,亦從職業的視角觀照當代社會的切面和現象。
這期文章由一位女性作者訪問日式印第安銀飾(日銀)男師傅阿周,講述一位入坑逾10年,入行5年的香港本土手作人的工作日常。日式銀製品不單是工藝,也是一種文化,一種認同,以及一個圈子——年輕的打銀師傅置身其中,既接單打銀,也打造性別氣質。這究竟是一份怎樣的工作?
(註:本文所有圖片非攝於阿周之店面。在此鳴謝「香港銀器買取店Rx8」提供銀飾和場地作拍攝之用)
金屬碰撞的聲音忽大忽小,有時爆裂持續,有時清脆細碎;間中有火焰衝出火槍的呼嘯聲,持續一陣之後又聽見冷卻液遇到滾燙的金屬,迅速氣化的「次次」聲。
在工作日的下午,「日銀」師傅阿周在觀塘工廈的小作坊上,專心打磨一款日式印第安手鈪。
一款售價近5000港元的純銀鑲金手鈪,阿周要熔銀、打磨、雕刻、做舊、褪火、拋光,人手打銀上千下,雕刻數百條紋路,工作逾30多個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