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2025台北國際書展】「異世界」轉生能力如何有:台北書展裏的「國際」與「本土」

開展首日清晨已人潮洶涌的台北書展,是剛面臨過台灣文化預算大幅刪減的危機。本土與國際之間,等待被穿越的「異世界」到底是什麼

【2025台北國際書展】「異世界」轉生能力如何有:台北書展裏的「國際」與「本土」
2025年2月4日,台北國際書展,意大利的展館。攝:陳焯煇/端傳媒

2025年邁入第33屆的台北國際書展,計有29個國家、504家出版社共襄盛舉。作為華語文世界極具指標性的國際級書展,台北國際書展每年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出版商、書店、作家和讀者,既是作為書籍交易、讀者消費的平台,更是促進各地文化交流的重要場合。

相較於去年主題「閱讀造浪」,是明顯引自熱門台劇《人選之人:造浪者》而有著台灣本土化IP產生影響力的喻意,今年度主題「閱讀異世界」看似中性,卻又恰好戳中一道端正眼前的難題——誰是台灣看出去的「異世界」?抑或是,在全世界眼裏,台灣才是個「異世界」?這個雙向疑惑,指向「國際」的意涵,究竟還能如何在台北國際書展中被理解?

今年台北國際書展是台灣寒假期間的一大盛事,開展首日早晨,書展現場便已人潮洶涌。筆者目測確實不少青少年是持「文化幣」APP入場,各家書攤櫃檯也處處可見「文化幣」的折抵交易。
2025年2月4日,台北國際書展。攝:陳焯煇/端傳媒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