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關於「俄羅斯商品館」的輿論在中國大陸社交平台上發酵。
事件起因是24年下半年以來,大陸各地大量涌現了各類「俄羅斯商品館」、「俄羅斯國家館」等聲稱銷售俄羅斯進口商品的店家。無論是旅遊景點附近,還是大型商場內部或中庭,乃至普通居民區商業街,都有可能見到類似商店。它們往往採用顯眼的俄羅斯國旗配色,加以一些套娃、熊等刻板印象中俄羅斯特色裝飾,店內外還張貼着「戰鬥民族」、「硬核好物」、「烏拉」(俄語「萬歲」)、「哈拉少」(俄語「好」)之類的標語。
然而,俄貨店很快引起輿論爭議。許多消費者發現,店內商品價格往往遠高於網上售賣的價格,且其中許多產地並非俄羅斯,甚至就在中國。一些社交媒體上的俄羅斯籍播主也發布探店視頻,拿起各種商品然後稱「這個我在俄羅斯從來沒有見過」,有一位播主甚至被轟出店外,該視頻被廣泛傳播。
很快,「割韭菜」、「智商稅」等術語就開始被拿來和這些俄貨店掛上等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