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我是誰?」
「我如何成為要做的那個自己?」在中國大陸,由於性教育的缺失和跨性別醫療資源的匱乏,對於跨性別青少年群體而言,這些本就很難回答的問題,最終在社交網絡和流行文化中被她們找到了答案。無論是在一線城市,還是小型城鎮,曾經是小學生、中學生的她們,通過B站粉絲群、二次元視頻、百度與推特上流傳的醫院白名單、Telegram和微信黑市販賣的激素藥物,慢慢得出自己的答案,並與素不相識的「世界上另一個我」頻頻分享實操經驗。這個稚嫩脆弱但也堅韌靈活的社群,在線上線下的平行空間裏不斷綿延,成為每個個體感到安全的歸屬地,化作她們隨身攜帶的「家」與「自己人」。記者胡卯多年跟隨這個自我認同為「藥娘」的社群,為你報導她們如何在學校與家庭之外,在匱乏甚至嚴酷的官方系統之外,於社交網絡上找到自己與彼此。這篇報道是「專題記者成長計劃」的成果。2024年,端傳媒推出「專題記者成長計劃」,希望能夠找到仍在盡力堅持華文報道的青年記者,為他們提供專業支持,共同維繫深度報道的行業生態。在衆多申請者中,我們最終選擇了九位記者,進入三個專題組。為期半年的時間裏,我們的編輯陪伴入選記者開啓並完成九篇深度報導的稿件,今天這篇報道來自虛擬報道組的胡卯。
文內的性別指代,如「他」、「她」,以受訪者的自我性別認同為基準。
「我如何成為要做的那個自己?」在中國大陸,由於性教育的缺失和跨性別醫療資源的匱乏,對於跨性別青少年群體而言,這些本就很難回答的問題,最終在社交網絡和流行文化中被她們找到了答案。無論是在一線城市,還是小型城鎮,曾經是小學生、中學生的她們,通過B站粉絲群、二次元視頻、百度與推特上流傳的醫院白名單、Telegram和微信黑市販賣的激素藥物,慢慢得出自己的答案,並與素不相識的「世界上另一個我」頻頻分享實操經驗。這個稚嫩脆弱但也堅韌靈活的社群,在線上線下的平行空間裏不斷綿延,成為每個個體感到安全的歸屬地,化作她們隨身攜帶的「家」與「自己人」。記者胡卯多年跟隨這個自我認同為「藥娘」的社群,為你報導她們如何在學校與家庭之外,在匱乏甚至嚴酷的官方系統之外,於社交網絡上找到自己與彼此。這篇報道是「專題記者成長計劃」的成果。2024年,端傳媒推出「專題記者成長計劃」,希望能夠找到仍在盡力堅持華文報道的青年記者,為他們提供專業支持,共同維繫深度報道的行業生態。在衆多申請者中,我們最終選擇了九位記者,進入三個專題組。為期半年的時間裏,我們的編輯陪伴入選記者開啓並完成九篇深度報導的稿件,今天這篇報道來自虛擬報道組的胡卯。
文內的性別指代,如「他」、「她」,以受訪者的自我性別認同為基準。

她不只是那個女裝大佬。
2015年,在哈爾濱上高中的克克在嗶哩嗶哩(下稱B站)發現了「女裝大佬」系列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