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難治的「法國病」:政局動盪背後,是無以為繼的福利財政與沉重的代際不公

法國到底染上了什麼樣的疑難重症?它又能對我們理解當代福利國家的困境提供怎樣的啓示和告誡?

難治的「法國病」:政局動盪背後,是無以為繼的福利財政與沉重的代際不公
2024年1月17日,法國巴黎,一名來尋求庇護者在他居住的帳篷外觀看塞納河。 攝:Samuel Aranda/Getty Images

即使到了2024年的最後一個月,法國依然「孜孜不倦」反覆登上國際新聞頭條,且並不總是以正面的形象呈現。

一邊廂,經歷2019年大火損毀的巴黎聖母院完成最終修復工作,在教俗兩界、各國政要和數百萬現場與電視觀衆的注視下正式重開,法國歷史文化遺產的皇冠頂端的這枚寶石以驚人的速度和工程質量實現了「浴火重生」的涅槃。

另一邊廂,夏初歐洲議會選舉和國民議會選舉的震盪過後,被寄予厚望的米歇爾·巴尼耶(Michel Barnier)的少數派政府在施政短短3個月後,便遭遇議會左右兩翼的反對派聯合通過不信任案而垮台,巴尼耶成為第五共和國史上在任最短的總理。與內閣同時倒掉的還有對恢復市場信譽至關重要的2025財年政府預算案,各大債務評級機構隨之下調法國的信用評級和前景展望,德法10年期國債利差一度上揚到差於希臘的水平。

政府倒台次日,在2024年12月5日晚間的電視講話中,馬克龍神情嚴峻,嚴厲譴責反對派的「不負責任」。他指控「極右翼和極左翼聯合起來組成了一個反共和陣線」,國民聯盟(Rassemblement national, RN)的議員投票支持一項「侮辱他們自己選民」的不信任案,而左翼聯盟「新人民陣線」(Nouveau Front Populaire, NFP)的其他政黨、尤其是曾為法國兩大執政黨之一的社會黨則負有「共犯」之責。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