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指標與「體感」的矛盾:拜登治下的美國經濟是好是壞?專訪經濟學家 Dean Baker

拜登政府的經濟表現該是一個成功的故事,為何卻普遍被認為是民主黨最大的敗因?

指標與「體感」的矛盾:拜登治下的美國經濟是好是壞?專訪經濟學家 Dean Baker
2023年2月15日,美國馬里蘭州拉納姆,總統拜登在國際電氣工人兄弟會(IBEW)地方分會發表經濟講話。攝:Evelyn Hockstein/Reuters/達志影像

如果這四年來的美國總統是特朗普,面對一模一樣的經濟數據,他想必會不停主張美國經濟大好,疫情後的復甦遠比其他國家強勁,人們的錢包更是越來越滿。

而且,他這麼說也會是對的。從大多數主要的經濟指標來看,拜登政府帶領美國疫後復甦的表現都相當可觀,遠遠超過其他富裕國家。

確實,疫情後物價一度大幅上漲,多數的報導與評論也都強調通膨是民主黨陣營的最大包袱,此前端傳媒刊出的出口民調分析亦指出選民「認為四年來個人財務變差」的比率實在太高,是賀錦麗落敗的關鍵原因。但是,選民「感受到」財務變差不等於人們的家計真的更加困難。疫情後四年之間,平均物價上漲的幅度確實突破20%大關,但薪資上漲的幅度卻也超過25%,低薪族群的平均薪資漲幅甚至超過30%。換言之,物價雖然上漲,但人們薪資成長的速度其實更快,高薪者如此,中低薪者更是如此,這也使得薪資不平等整體而言降低而非擴大。

薪資成長之所以如此快速,則又得歸功於因為就業機會高速成長,尤其營建等產業成長極快,推升了人們的薪資。目前,美國的失業率在4%上下徘徊,而這是半世紀以來的歷史新低。至於經濟成長的功臣則總有爭論的空間,但拜登政府絕對有理由主張,是他們一連串的產業政策引進大量投資,才在營建等部門創造這麼多的就業機會。不論如何,單就結果而論,拜登政府面對疫情所繳出的成績單,遠比奧巴馬、布殊父子各自面對經濟危機時更為亮眼。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