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瑤於12月4日辭世,並事先拍攝短影片,以感性方式娓娓道來她對生命尊嚴的看法。畫面有山有水,配樂是李叔同(弘一法師)作詞的《送別》。她以優美方式離世,並以身體為表演劇場,可說是貫徹其一生的信仰。寫愛情小說與影視改編是她的事業,而愛情則是她的志業與信仰。她的小說與影視作品常被批評做作,現實人生的感情與婚姻也同樣戲劇化,這值得我們探討,她的一生如何以文字與肉身進行表演,堆疊出女性身分的多重意義。她紅遍台灣、中國、全球華人世界,其離散中國人的身分,也讓作品直接或迂迴的與時代氛圍共振。
筆者將瓊瑤作品分為早期(1960年代)、中期(1970年代)、沒落期(1980年代),以及再崛起(1990年代),以下逐一分析,最後探討「早期」與「再崛起」階段如何呼應了離散中國人的身分。瓊瑤早期作品以小說為主、電影次之;中期作品小說與電影相輔相成,二者並列,發揮相乘效果;沒落期小說與電影都不紅;再崛起以中國湖南衛視出發,拍成清宮主題的連續劇,集數眾多,小說退居次要,甚至有人幫忙撰稿,不全然是瓊瑤親自創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