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东京女性野宿者的故事:娜拉出走之后,为何选择“流落街头”?

它关乎人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决定自己的生活,关乎一个女性对资本主义社会和传统父权社会的反思和反抗。

东京女性野宿者的故事:娜拉出走之后,为何选择“流落街头”?
图:Mantha Mok / 端传媒

过去二十多年,艺术家Ichimura Misako一直住在东京市中心的一座公园的帐篷里。她的野宿生活始于世纪初的2003年,在泡沫经济崩溃后的经济下行期,野宿者们像雨后春笋般在城市公园和街道里冒出来。此后一些年里,日本政府通过各种治理方式,希望让野宿者们离开公园,找到工作,回到“正常” 的现代生活里。但Misako始终没有搬离公园。她不断抵抗政府干预,反对野宿者因为城市更新项目被驱逐出原本居住的公园。

无家可归者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名字。在中国大陆,这样的人群被叫做“流浪汉”,并不是一个会出现在主流视野里的群体。

台湾(香港)读者更熟悉的称呼是“流民”或“街友”。我参加过台湾关注无家者议题的组织“芒草心”的一次街友导览,导游是一位曾经在台北火车站(街友聚集地)生活多年的街友,在行程中,他带着团友走了街友的生活路线:领取食物的地点、洗澡的地点、找日结工作的地点、睡觉的地点,还有白天出门工作时,藏家当(主要是睡觉的纸板)的地点。“芒草心”的服务重点是“培力無家者足以自立生活”,在那次导览中,团友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是,台湾的社会福利制度和健保系统可以在多大程度上照顾无家者。

如果你遵循既定的经验,把无家可归者当做一个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或者将无家者的数量作为衡量社会发达程度的标准。你也许会难以理解Misako的野宿生活。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