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萬喚,在2024年9月下旬中國決策層加強經濟政策「緊迫感」後,11月8日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閉幕,公佈最新的接力財政政策。然而,外界等來的不是翹首期盼的經濟刺激,而是近年来力度最大的十萬億地方債化債新政。
也就是說,中央並沒有為提振內需「放水」,而是帶來紓緩地方財務的「通渠」。
根據方案,地方政府用作化解官方定義的隱性債務的資源大幅增加。(中國官方稱隱性債務為地⽅政府在官方債之外,以財政資⾦償還或違法提供擔保等方式舉借的債務。)財政部部⻓藍佛安解釋,將一次性提升地⽅政府專項債務限額六萬億元,分三年實施,用於置換各類隱性債務;另外自2024年開始,連續五年每年安排八千億新增專項債用於化債。換言之,這次新政合計增加十萬億顯性債務資源予地方政府,用作化解隱性債務。
在過去十餘年,中國地方政府通過官方和非官方的方式大舉借債,撬動經濟發展,將借債搞建設看作經濟增長的重要工具,但亦引致債台高築、爆雷隱憂和償還壓力等問題。同時,交織在地方政府、房地產商、地方企業、銀行體系之間的地方債務,更有可能演變成系統性風險的危機。在這之前,中國政府已發起四輪化債行動,而這次化債新政固然力度空前,但也只是延續過去四輪化債方案的大方向,其影響不單事關地方經濟的前景,亦反映央地博弈的最新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