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從哈蒂到沙白:歐洲視角中的死亡「特權」與「權利」

對這一問題的討論方式——或者索性拒絕討論——則折射出社會對於生命本身的態度。

從哈蒂到沙白:歐洲視角中的死亡「特權」與「權利」
2024年5月31日,法國馬賽​​聖伊麗莎白診所,一名護士觸摸病人的手。攝:Manon Cruz/Reuters/達志影像

2024年10月24日,上海女子沙白在瑞士通過輔助自殺手段離世,並留下一系列視頻解釋自己的生死觀和價值觀,在中文互聯網上先是引發眾多惋惜和讚歎之聲,隨後又引發一波口誅筆伐。斯人已逝,音容杳然,但安樂死、輔助死亡、輔助自殺等話題由此再度進入公眾視野(三者在倫理和法律後果上有區別,但鑒於在「尊重當事人求死意願」這一本質上沒有根本差異,本文不作詳細辨析)。

沙白之死不僅讓人回想起2018年罹患胰腺癌而求死的台灣著名體育主播傅達仁的先例,而且就在近一年來,法國和英國都曾出現過類似的著名人物尋求輔助自殺的事例。但相關人物並不滿足於「一死了之」,而是在生命最後時刻向主政者喊話,努力讓自己的死亡成為推動公眾進一步正視、社會心態進一步開放的契機;公共輿論也沒有淪為一場失焦的混戰,並且得益於政治上吐故納新的契機,在制度層面上取得了初步的成就。

在英國,罹患晚期腸癌的53歲女子寶拉·馬拉(Paola Marra),今年3月20日在瑞士通過輔助自殺結束生命。在臨終之前,她留下一段視頻,批評英國在有關安樂死法律上的保守態度導致「不公且殘忍」的局面,並給英國各政黨領導人發出一封公開信,呼籲他們儘快在議會中推進安樂死和輔助自殺合法化進程。在法國,著名歌手弗朗索瓦絲·哈蒂(Francoise Hardy,亦譯阿迪)因喉癌於6月11日去世,享年80歲。哈蒂之死並不是安樂死或者輔助自殺造成的(因為她的身體狀況已經無法支撐出國旅行),但她本人在生前曾多次表達相關願望,尤其是2023年12月17日曾公開致信法國總統馬克龍(馬克宏),要求能儘快讓安樂死在法國合法化。

隨著現代醫學和科技的進步,億萬富翁斥重金推動生物技術突破、甚至親自上陣通過「換血」和基因改造等方式延緩乃至逆轉衰老的新聞屢屢見諸報端,「不死」似乎正在成為富人所竭力追求的一種特權(儘管眼下看不到成功的希望)。而在生命的另一端,雖說「死亡面前人人平等」,但一個平靜的、有尊嚴的、免於極度痛苦的死法,同樣是可遇而不可求。「安樂的死亡」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一種「特權」,與經濟實力、法權身份、輿論關注、社會觀念等高度相關,而非人人可以獲得的「權利」。正是在這一點上,寶拉·馬拉和哈蒂都意識到自己的「特權」。她們尋求的不僅僅個人的解脫,同時也是「為民請命」,呼籲當局重視和自己一樣飽受疾病摧殘、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可憐人。但在華人世界,這一話題還遠遠沒有得到相應重視,甚至受到刻意壓制。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