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從2014年到2024年,個體與社會、記憶與歷史之間的劇烈碰撞,迸發出對龐大體制和個體生命的許多詰問。香港由雨傘運動走過十年,是時候沉澱出答案了嗎?
十年的時間,足以見證香港社會民眾潮湧潮退,各種思想和行動也歷經多重的拆解和重組,在不同人的生命中打開了、關上了許多門。駐足這地回首,或許仍然沒有答案,但我們嘗試去描繪十年如何過去,又如何存在於每個個體當下的一呼一吸,成為未來的尋路依據。此文為端傳媒「香港十年」專題系列第五篇,共六篇報導、影像、訪談及互動專頁陸續推出,敬請留意。
2014年雨傘運動改寫了我的生命軌跡,這場運動雖然沒有帶來實質性的制度改變,但假若沒有這些片段,我很難完整訴說自己往後的人生敘事。以文化研究學者彭麗君的說法,雨傘運動是「民現」的時刻,當平日隱沒於城市的民眾在公共空間集體現身,我們終於可以看到彼此。原來港人並不只在乎「中環價值」,在關鍵時候很多人會以道德勇氣凌駕於個人利益。也是從那時起,我確立了自身的港人身分意識,而我相信在我這一代人之中,我並非孤例。
談到對雨傘運動的記錄,我會第一時間想起由廣大新聞工作者(包括公民記者)在運動期間和前後發佈的文字和多媒體資訊,這也是市民最常接觸到的資料來源;此外,還有各種藝文創作、紀錄片、學術和評論著作。然而每種文字和影像紀錄的保存工作都面對各自的技術和政治挑戰。根據《獨立媒體》的報導,在過去10年,至少有21本涉及雨傘運動的書籍被香港的公共圖書館下架。檔案留存將在香港本土漸趨地下化和私密化,該是一個不難預測的趨勢。
在出現這些保存困難前,我就一直好奇,我們有沒有可能跨越這些媒介、以及各種形式的「代表」和「被代表」,以最原真的方式來記錄這場運動?人們在運用哪些創意來接近這種「原真」?而曾維持一段時間的「夏慤村」有沒有遺下任何碎片,有的話如今又散落在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