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從2014年到2024年,個體與社會、記憶與歷史之間的劇烈碰撞,迸發出對龐大體制和個體生命的許多詰問。香港由雨傘運動走過十年,是時候沉澱出答案了嗎?
十年的時間,足以見證香港社會民眾潮湧潮退,各種思想和行動也歷經多重的拆解和重組,在不同人的生命中打開了、關上了許多門。駐足這地回首,或許仍然沒有答案,但我們嘗試去描繪十年如何過去,又如何存在於每個個體當下的一呼一吸,成為未來的尋路依據。此文為端傳媒「香港十年」專題系列第四篇,共六篇報導、影像、訪談及互動專頁陸續推出,敬請留意。
香港學者彭麗君,近十年如前二十年一樣,一直在用扎扎實實的學術寫作過生活,在社會氣氛遭遇困頓之時也筆耕不輟。校園傳說裏,她「高產高質、學術寫作就像看電視劇一樣快樂」,2013年出版《哈哈鏡:中國視覺現代性》,觀看1880到1930年代的市井小民如何與新潮的視覺文化互動;2014年她研究、寫作中國的文革,作為一名沒有親歷過文革的香港人,嘗試從空白填補空白,辯證看待文革,也了解文革如何改造了一代人。
就在寫作文革之時,由連儂牆、雨傘和黃絲帶的視覺衝擊盈溢的雨傘運動,就在香港人腳邊綻開。和當年的許多老師一樣,她曾在旺角彌敦道坐下,在街道上跟學生上課,就地取材討論社會與政治。研究文革的《複製的藝術》在2017年出版,付梓之前,她已經馬上轉入對雨傘運動的記錄和寫作。她思考很快、寫得也快,雨傘的書稿《民現:在後佔領時代思考民主》在2018年送審、2020年出版,不過就在這期間,2019年香港反修例運動又爆發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