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偵查不公開與新聞自由的碰撞:柯文哲案中,檢方的「自清」困境

「偵查不公開原則」以及媒體倫理究竟能否貫徹,背後牽扯的是複雜的新聞業與公部門文化的拉扯與共生。

偵查不公開與新聞自由的碰撞:柯文哲案中,檢方的「自清」困境
2024年9月5日,民眾黨主席柯文哲涉京華城案,高等法院4日裁定發回更裁,台北檢察院再召開羈押庭,柯文哲早上進入法院。攝:林振東/端傳媒

連月來,由於民眾黨主席、前台北市長柯文哲,及現任台北市議員應曉薇等知名政商人士涉入京華城案,分別遭到搜索與羈押等強制處分。此前,遭搜索的柯文哲更是不滿批評要執政黨說清楚到底掌握什麼證據,該黨及其支持者也高舉「司法迫害」的大旗,認為這是一場政治追殺,讓近來台灣政壇及輿論紛擾不休。

來自政治場域的紛爭,自然引發不同陣營的支持者在社群網路上激烈辯論,也由於柯文哲作為台灣最大第三勢力的領袖,其一系列的風波勢必衝擊台灣政治版塊。是此,各家媒體爭相祭出「獨家」報導,由於內容涉及金流細節因而引發軒然大波。其中,部分政治人物及支持者對此現象嚴厲批判,指責偵查機關違反「偵查不公開原則」。

然而,台灣媒體與社群網路上對該原則之理解,特別是哪些事項不得公開、哪些應該公開,則眾說紛紜。

偵查不公開原則的目的及範圍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