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一封署名“小山纯平”的信在简中互联网上流传,深刻触动着两天来持续表达着悲叹的人。 悲叹来自9月18日发生在深圳的,日本男童被刺死事件。 感到哀痛与抱歉的网民认为中国的民族主义和仇恨教育是始作俑者,但也有人更同情杀人者,质疑为什么要哀悼日本人。 诸如“民族主义杀人”、“仇恨”字眼,在网络上怵目惊心。
而这封近一千字的信中,写着:“我们不会憎恨中国,同样,我们也不会憎恨日本⋯⋯我唯一的愿望就是,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 ”小山纯平,自称是男童的父亲,男童名叫航平,父亲是日本籍、母亲是中国籍,这位父亲在信中介绍男童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孩子,也讲身为父母的震惊和悲痛心情,但他选择继续“为中日两国的相互理解做出微小的贡献,这既是对我爱的儿子的赎罪,也是我对犯人的报复。 ”
这些话带着爱与痛楚打入了人心,有人说,看看这崇高的人性,也有人对这种大爱与大舍的心态感到心痛,“宁愿这封信是假的”。 据中国媒体人了解,这封信确为男童父亲所写,经翻译后发出,不过当晚发出不久后就被删除了,又留下了一个信息和情感的空洞。 只是有心人以截图方式接力流传,自发辟谣、厘清、批评、呼吁善良。
至9月22日,关于这件事的第一篇特写报道出现,有关讨论却已经逐渐平静下来,被“日常生活”覆盖。 但人们都知道,已经宣之于口或哑忍于心的,都没有找到答案。 生活迅速“复原”反而警告了一个不乐观的未来:一次次没有结果的消耗下,沉默不语和置身事外的人可能越来越多。 这使得纵容与旁观都将不确切留痕,但所有的因果,都会在未来弥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