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日本男童遇害事件:無法正常地討論仇恨,就無法正常地討論良知

作為更廣泛意義上的個體,良知是我們的本能,也是歷史與文明作用在我們身上的結果,它本身就是穿越時空而有力的。

日本男童遇害事件:無法正常地討論仇恨,就無法正常地討論良知
2024年9月19日,中國深圳,一名10歲日籍兒童在前往學校的路上被襲擊者刺傷後死亡,學校門外鮮花上的字句。攝:網上圖片

9月20日,一封署名「小山純平」的信在簡中互聯網上流傳,深刻觸動著兩天來持續表達著悲嘆的人。悲嘆來自9月18日發生在深圳的,日本男童被刺死事件。感到哀痛與抱歉的網民認為中國的民族主義和仇恨教育是始作俑者,但也有人更同情殺人者,質疑為什麼要哀悼日本人。諸如「民族主義殺人」、「仇恨」這樣的字眼,在網絡上怵目驚心。

而這封近一千字的信中,寫著:「我們不會憎恨中國,同樣,我們也不會憎恨日本⋯⋯我唯一的願望就是,這樣的悲劇不再重演。」小山純平,自稱是男童的父親,男童名叫航平,父親是日本籍、母親是中國籍,這位父親在信中介紹男童是一個天真可愛的孩子,也講身為父母的震驚和悲痛心情,但他選擇繼續「為中日兩國的相互理解做出微小的貢獻,這既是對我愛的兒子的贖罪,也是我對犯人的報復。」

這些話帶著愛與痛楚打入了人心,有人說,看看這崇高的人性,也有人對這種大愛與大捨的心態感到心痛,「寧願這封信是假的」。據中國媒體人了解,這封信確為男童父親所寫,經翻譯後發出,不過當晚發出不久後就被刪除了,又留下了一個資訊和情感的空洞。只是有心人以截圖方式接力流傳,自發闢謠、釐清、批評、呼籲善良。

至9月22日,關於這件事的第一篇特寫報導出現,有關討論卻已經逐漸平靜下來,被「日常生活」覆蓋。但人們都知道,已經宣之於口或啞忍於心的,都沒有找到答案。生活迅速「復原」反而警告了一個不樂觀的未來:一次次沒有結果的消耗下,沈默不語和置身事外的人可能越來越多。這使得縱容與旁觀都將不確切留痕,但所有的因果,都會在未來瀰散。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