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上個月,作家孟若(Alice Munro,又譯門羅)的幼女安潔雅・斯金納(Andrea Skinner)於媒體自白於1976年被繼父性侵,而母親作家在1992年知情後仍選擇保持沉默,這位諾貝爾文學奬得主加拿大小說家在世界各地的書迷們,便陷入震驚、失望、憤怒,抑或混雜被背叛的情緒。
但事件後繼影響顯然不止區區一月。「我希望我的故事,成為人們講述我母親的故事的一部分。(I also wanted this story, my story, to become part of the stories people tell about my mother)」斯金納如此說,如今世人都記住了這個句子。
作家孟若常被稱為女性主義作家,儘管她曾表示其寫作並非按女性主義的標籤組合,這宗家庭悲劇使這位深受愛戴的小說家大受抨擊,也被形容為「失敗母親」。新聞初起之聲浪或暫告平靜,但此事件之後,人們該如何繼待、討論這位被奉為當代經典的作家,及那些被認為是深刻動人的作品,卻成為一道難題。
學生們在大學課堂上會繼續研讀、還是杯葛她的篇章?書店裡與之相關的書籍可會掀起一輪下架?取消文化會在此得到長足的討論?以及如何看待公共領域反響中「文學」乃至作家的角色?我們梳理事件發生後輿論表現,立場、批判、行動皆有之,但最棘手的,或許是此後的人們,要如何再度面對、解讀這些原本被認為閃耀著文學之光的文本,我們採訪了六位包括作家、譯者、創作人在內的華語文字工作者,聊聊事件之後她們眼中的孟若作品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