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時任倫敦市長 Boris Johnson (約翰遜)以香港作為訪華之旅的最終站。他坐專程由倫敦運到香港的新紅色雙層巴士,宣傳巴士環保技術。到達灣仔碼頭,約翰遜被鏡頭重重包圍,任職通訊社的攝影師張子沖在其中,拍下他揮手的一幕。「那時覺得這太普通了。只不過事後回想,原來曾經香港是一個他們會想去 sell 的 market,或者國際上會重視的地方。」張子沖是香港人,他說在賺錢的年代,政要訪港是平常事。
後來,2017、18年,中美關係惡化,張子沖發覺訪港政要和政經盛事減少,但緊隨的2019年反修例示威,又把香港帶回聚光燈下。直到近年,疫情和國安法落地後,香港趨「平靜」,影像變「悶」,張子沖更難發掘新聞,行家亦變少。他十多年前加入外媒時,全港有三四間通訊社,每間有一兩位攝影師,現在跌至一位或只請兼職;而且「外國人都走了」,他估計現時通訊社中僅剩一位外國人攝影師。
根據2020年立法會文件,有約80家海外傳媒機構在香港設有辦事處。端傳媒向政府新聞處查詢最新駐港外媒機構和記者數字,新聞處提供的新聞發布系統名單(GNMIS)顯示,現時非本地及大陸媒體有73間,至於駐港記者人數,新聞處未有提供。惟新聞處未有按機構離港而更新名單,例如早前宣布將業務移離香港的自由亞洲電台(RFA)和《紐約時報》仍在名單上。
2019年示威距離至今5年、國安法落地4年,外媒記者遭拒簽證和入境的消息時有傳出,他們成為政府新設「反駁隊」的針對目標之一,近日《華爾街日報》(WSJ)也在爭議聲中解僱記協主席鄭嘉如。在後國安法年代,外媒怎樣報導一片肅靜的香港?在外媒機構工作的記者如何爭取報導香港新聞故事?在亞洲,外媒的關注點目前移到哪裡去?端傳媒訪問了7位在外媒機構供職的香港記者、外籍記者、攝影記者和管理層編輯,另外也走訪外國記者會主席及新聞系學者,疏理近年駐港外媒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