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在營地:六所美國大學的華人師生,親述來自抗爭現場的故事

「在美國,國家暴力更緩慢,更無孔不入,導致你說不出來什麼道理的情況下,就被去政治化了。」

在營地:六所美國大學的華人師生,親述來自抗爭現場的故事

自4月17日哥倫比亞大學學生扎營抗議以來,學潮在美國與世界多國高校蔓延。據《紐約時報》統計,截止5月13日,全美共有幾十所高校的2800餘人因參與扎營與抗議而被拘留或逮捕。在風暴中心哥倫比亞大學以外,這場學潮在美國不同州和不同學校呈現出迥異的表現形態,抗爭也引發了校務和行政當局的不同回應:有的學校在抗議萌芽之際即被鐵拳鎮壓,有的學校始終一聲不吭、假裝無事發生,有的學校校方與抗議者達成了協議。

以下是來自六所美國大學七位師生的講述。Erwin 積極參與哥大研究生罷工,搜集關於警暴證言,他從拉美革命的歷史中汲取了行動的經驗;Vova和幾十名學生一起被哥大錯誤停學,維權經歷和在法學院所學讓他對美國的司法製度有了更切身的領會;西北大學是全美第一批與宿營學生達成協議的學校,然而參與宿營的 John 並不認為這是一次勝利,曾經親歷白紙的他如今對自由有了新的理解;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素來是美國學運的重要據點,Zo 在這裡見證了本科生、研究生與教師如何攜手抗爭;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營地則匯集了費城三所大學的抗議學生和當地的社運名人,YH 加入了宿營,但如何處理恐懼卻是她在這裡學到的最寶貴的經驗;弗吉尼亞大學地處南方腹地,近年來學生的社運組織備受打壓,當地社群成員 Anne 目睹了毫無社運經驗的學生如何小心翼翼地試圖加入學潮,但希望的火苗又被校方迅速掐滅;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韓籍則結合其專業知識與對美國社會的長期觀察,評估了此次抗議的前景。

他們中,有人積極見證、參與甚至組織了所在學校的抗爭,有人被捲入學校的鎮壓攻勢,大家都結合自己的經驗與知識,深入觀察了這場運動。 以下的口述,來自端傳媒記者對這幾位親歷者的採訪: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