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再見螢火蟲:「美而無用」的蟲子,如何成為台灣的環保指標?

菁英極力關注像台灣黑熊這樣的陌生物種,一般民眾更關心螢火蟲的消逝。但螢火蟲保育,真的是現代都市環保神話嗎?

再見螢火蟲:「美而無用」的蟲子,如何成為台灣的環保指標?
黃緣螢與黑翅螢的發光軌跡。攝影:方華德

在長久以來試圖與自然共存後,人類活動撼動了大自然的過程,從早期的農業革命到工業革命的爆發,再到現代的全球化和信息時代,每個時代都對地球造成了獨特且深遠的影響。有學者給了這個地質年代一個極富爭議的稱號:「人類世」。人類作為相對年輕的物種主導了環境變化,但即便有些人認為人類與別不同,我們從來沒有脫離過我們的「物種起源」;自然的故事,仍然是人的故事。在端的新欄目裡,「人類世」是一個觀察﹑評論﹑報道的視角,在面對海平面上升﹑物種大規模滅絕,氣候變化危機的21世紀,我們在這裡重新思考我們與地球和其他物種的關係,以及未來的千萬種可能。請按此訂閱「人類世」欄目。

(徐振輔:台灣大學地理系碩士,自由寫作者,長期關注自然生態相關議題。著有《馴羊記》。)

螢火蟲工廠

「你如果做這個螢火蟲復育哦,可以做到老老老,都不用再找其他工作了。」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