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裏好?
國內好。
那為什麼要出來?
因為沒有別的辦法。
還會回去嗎?
不會。
這一切值得嗎?
……
陳記
多倫多的冬天漫長。4點半左右,太陽落山,天色逐漸暗了下去。不一會兒,整座城市就被霧茫茫的夜色籠罩。
在陳記,夜晚來臨的感覺並不明顯。陳記是一家位於多倫多市中心的中餐館,正對主路,位置絕佳。前廳擺着將近30張大小不一的桌子,最多可以坐下一百多位客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從元旦、春節到聖誕節,陳記雷打不動地從早上開到凌晨,餐牌上的數百個菜品不分時段地全部供應。
無論何時,只要你推開陳記那兩扇厚重的玻璃門,都會受到企台們熱情的歡迎——「幾位?」「這裏坐!」「來壺茶!」「菜單我有!」——嘹亮的呼號聲此起彼伏,從前台一直傳到後廳。在你走進去的幾步路工夫,企台們相互配合,眼明手快,迅速在桌子上擺好符合人數的餐具、菜單,以及一壺滾燙的新茶。
企台是廣東話中服務員的意思。在北美,餐館的服務員都被稱為企台。2023年9月,落地加拿大整整一年的那天,我成為了陳記十多名企台中的一員。這份工作與我的教育背景不太相符,但它是我的老鄉們的主流選擇之一——我來自福建,中國大陸最大的移民出口省,每年都有數以萬計的人從我們的老家出發,前往世界上各個國家。大部分去了美國,也有一些來到了加拿大。陳記的企台同事大部分都是與我一樣出身福建的女性,年紀比我稍大,在35至50歲之間。她們來到加拿大的方式各不相同,但基本上來了以後就開始做企台,偶爾輾轉不同餐館,大部分人都會一直這樣工作到退休。
下午5點,我們開始為晚餐時段做準備。被提前預訂的大桌按照人數擺好了杯盤碗筷,菜單半打開着放在中間的轉盤上。水池裏泡着的玻璃杯和瓷杯都被撈起來沖洗,一部分擺進櫥櫃、抽屜,另一部分直接放在沏咖啡和奶茶的檯面上備用。外賣的訂單急劇增加,後廚出餐檯上的外賣盒一摞摞送到前台,自提的客人和外賣員在門口黑壓壓地圍成一片。來吃飯的客人要從那黑壓壓的人群中撥出一條通路來,等待我們指引位置——這件事是我不被允許幹的。在忙碌的時段,分配位置的權力屬於前台,而我要做的就是收桌子、收桌子、收桌子。老闆再三強調:「收了桌子,有了空位,才有生意做。」
梅姐兩手端着三盤菜在大廳裏穿行。她穩穩地將右手上的那一盤放在客人桌上,又將左手腕上搭着的換到右手,再逐一端上轉盤,在這個過程中,她依次並報出菜名向客人確認——估摸着是華人的,她通常用粵語;如果對方面露迷茫,立馬切換普通話;對剩下的人一律用英語。梅姐的粵語和英語都不標準,普通話也帶有明顯的福建口音,但勝在流利、坦然和懂得變通,她與所有客人說說笑笑、溝通自如。上完了一桌,幾米之外另一桌有人舉起手來,梅姐喊着「康命康命(coming coming)」就去落單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