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中國因素」失效,「疑美論」四起,台灣大選後中美台的下一步

大選期間,台灣對中國的不信任感上升,但這並不意味著台灣人會更加親近美國。

「中國因素」失效,「疑美論」四起,台灣大選後中美台的下一步
2024年1月4日,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到桃園拉票﹐現在有支持者揮舞美國國旗。攝:林振東/端傳媒

【編者按】本文源於作者林夏如、費凱琳 (Caroline Fried) 與黃思爲於美國著名中國政治經濟研究期刊 China Leadership Monitor 上發表的論文〈2024台灣大選:中、美、台未來何去何從?〉(What Taiwan’s 2024 Election Means for China, the US, and the Future of Taiwan),該期刊由知名中國研究專家、克萊蒙特・麥肯納學院(Claremont McKenna College)裴敏欣教授主編。端傳媒獲作者授權,獨家首發中文版。

【前言】2024年1月的台灣選舉,聚焦在國內政策,而非國家認同或兩岸關係,為歷史上首見。各政黨總統候選人提出的政見立場相近,皆支持保護台灣主權並拒絕與中國統一。而台灣國內的問題,如居高不下的房價、停滯的工資、人口老化、能源供應不穩以及難以維持的社會福利等,也成了本次選舉的熱門議題。

儘管這次選舉中民進黨迎來前所未有的第三個任期,但立法院呈現「三黨不過半」的局面。北京不太可能停止對台經濟脅迫和軍事擴張,但它仍須採取不同的策略來贏得台灣人民的支持。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