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邁向第32屆的台北國際書展,其主題「閱讀造浪」既呼應了今年主題國荷蘭的航海時代,也彰顯了台灣作為海島國家接通八方、融會貫通的海洋特質。這似是近年來台北國際書展現場的一個趨勢,即愈加體現台灣文化的強大包容性,而今年國際館的規模也比往年看上去更有能量。當今世界情勢,若說台北國際書展可以被視為聚散最廣泛、知識流通最自由的華文書展,也並不為過。而這篇文章裡,我們就來看看本屆書展中的馬來西亞、新加坡華文內容。
季風帶文化:亞洲知識網絡的串聯
「當年台灣對馬來西亞還是很陌生的。我們遇到的一些讀者,甚至不知道馬來西亞有華人,還會說華文。所以最常收到的回饋,就是為什麼馬來西亞出版社會用華文來做出版。」
既在台灣擁有實體書店、也是最積極促進台灣跟新馬雙向互動的出版機構「季風帶文化」,取名巧思來自新馬兩地的季候風由北方和西方吹來,暗示這一地帶長期受到台灣、中國代表的北方,和歐美的西方所共同影響。然而東北季風和西南季風在這片土地上的匯通、流轉,也意味著知識網絡勢必也得來回往返地輸入與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