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鐵鐵路即重要交通幹線,其中馳騁於上的是有名的亞細亞號(Stream-Line Asia-Go),此車有豪華座位,並附餐車,時速高達一百二十公里,是寬軌的快車,坐上此車,洪在明有如下的感歎:『車頭雄壯的樣子,令我這個年輕人眼中發亮;鐵道兩側一百公里似是無人的真空狀態,正在進行的快車如以一百二十公里速度馳騁的勇士,真是一幅美麗的圖畫!狹窄的台灣到處都呼吸困難,到了滿洲眼見天下之廣,感覺元氣百倍!』滿洲寬闊的感覺,與台灣窄軌火車及車廂兩旁景物不相同的情況大異其趣。」 ——《離散與回歸:在滿洲的台灣人,1905-1948》
在歷時三十年採訪、書寫而成的《離散與回歸:在滿洲的台灣人,1905-1948》出版後,史學家許雪姬終於完成研究夙願,在去年底退休,卸下台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一職。
「這裡就是我們解讀日記的場所,每一個禮拜一下午兩點到四點半。」
許雪姬用手指劃著會議室周圍的桌椅。最早,他們都被歸類為「史料派」的,從文字檔案去把歷史做出來。歷史學家願意在一時一地鑽研,並相信這樣嚴謹的對待資料,其價值能夠超越一時一地。不過,真正讓許雪姬拓展視野的,不是史料,而是口述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