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一年後的阿姆斯特丹:社運低潮期的白紙周年紀念現場

運動的情緒逐漸退去後,他們在反思何謂「團結」,何謂「中國人」。

一年後的阿姆斯特丹:社運低潮期的白紙周年紀念現場
12月8日,下午四點半的水壩廣場上,掛著「不自由 毋寧死」的紅色麵包車,圍觀的人並不那麼多。攝:林語婕

白紙運動的能量是否被延續?轉移到了哪裏?這是端傳媒「白紙週年」專題關注的核心問題。我們推出系列報導,關注行動者在被恐懼裹挾中如何艱難前行;關注白紙能量轉移到海外後的具體困境;關注運動留給中國大陸行動者的巨大創傷;以及,海內外的白紙親歷者們想說給你們聽的話。

1 「Classic」的中國人

12月8日下午三點,阿姆斯特丹水壩廣場上的游客熙熙攘攘,馬路和商鋪張燈結彩,聖誕氛圍濃烈。這裏是老城區的最中心,四周被王宮、教堂、國家紀念碑和高端百貨連鎖商店包圍。一對對伴侶舉起手機,背對著身後高大又古老的建築自拍。東北角法輪功攤位的阿姨正向路人散發傳單。一大群時不時向天空飛旋又落地的鴿子吸引了上前合影的游客。

去年11月27日,下著小雨的夜晚,這個廣場的最中央舉行了一場哀悼烏魯木齊火災逝者的活動。現場人很多,大多穿著深色雨衣,有人覺得以「烏泱泱」來形容也不爲過。許多人是在三百多人的Telegram大群中聞聲而來的。他們圍成圈,地上放了蠟燭和鮮花,和他們站在一起的,還有一群維吾爾族人。那時大家聽説,荷蘭超市裏的白色黃色菊花都賣空了。而那一晚,因不滿現場的一面東突厥斯坦旗幟,肢體衝突也在個別漢人男生和維人間發生,最後由荷蘭警察介入。(延伸閱讀:要喊甚麼口號?訴求是誰的訴求?從阿姆斯特丹到台北,海外聲援者的困惑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