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香港泛民絕跡區議會:問老中青三代,沒議席怎麼走?「又傾又砌」還可行?

區議會的功能一直備受爭議,如今再面臨改制,民主派的地區工作者未來怎樣走?我們跟幾位未能入閘參選的民主派聊了聊。

香港泛民絕跡區議會:問老中青三代,沒議席怎麼走?「又傾又砌」還可行?
郭偉誠與大坑西邨居民到路政署及城市規劃委員會提供請願信。攝:林振東/端傳媒

香港第六屆區議會選舉將於12月10日舉行,這是區議會自1982年面世以來,泛民主派首次絕跡的選舉。

民主黨副主席、前區議員伍凱欣是無法入閘的一員。「講個笑話你聽,其實有些黨友不知道我是副主席,哈哈!」總是笑臉迎人的她加入民主黨17年,自言個性並不鮮明,身上不帶半點政治明星魅力。若非香港翻篇,她以為一輩子能守在上環東華區,自由自在做自己的社區工作。如果有黨友出選立法會,她便當個忠實的「地區樁腳」,保送黨友入局,直至退休。

「地區樁腳」是香港政黨政治的用語。自九七主權移交後,香港只剩區議會和立法會兩層議會選舉架構,1990年代後,各政團開始派出全職的黨幹,有計劃地搶奪地區陣地,政黨的區議員成為更大規模選舉,如立法局選舉的「樁腳」。現在選舉改制,泛民入閘無望,散落在地區的民主派「樁腳」也要暫時從區議會退場。

在泛民離場前,我們訪問曾嘗試入閘參選但被拒的泛民主派人士,包括見證38年區議會沿革的獨立民主派陳琬琛,前年在宣誓風波中辭職、如今入閘被拒的民主黨正副主席羅健熙與伍凱欣,以及走溫和民主民生路線、民協元老譚國僑和新生代郭偉誠。隨泛民主派政治人物大洗牌,他們挾各自的理由嘗試向新選制敲門,但遭遇挫敗後,未來區議會還有進場的意義嗎?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